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该系列: 北宋资治通鉴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由北宋司马光(1019—1086年)主持编撰,历时十九年,1066—1084年始成。

全书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取材广博,除正史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在书中,司马光常以“臣光曰”的方式,议论封建统治之道。

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注释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被称为是“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的巨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