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居民区里的鲤鱼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的鲤鱼溪

中国最古老的居民区里的鲤鱼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的鲤鱼溪。

鲤鱼溪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

据传,在700多年前的南宋,人们为了净化水源,便在小溪里放养了鲤鱼,还制定了禁捕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也严守族规,代代相传,从此,保护鲤鱼便成了这里的乡规民俗。人们不但不捕捞活鲤鱼吃,就是鲤鱼死了,也不吃掉,而是把它埋葬起来,致使小溪成了世界罕见的鲤鱼自然保护区。

(图:福建周宁鲤鱼溪,摄于2010年)

鲤鱼溪静静流过浦源村,在长500多米、宽仅数米的溪流中,有数千尾色彩斑斓的鲤鱼在悠然自得地游弋。该溪中的鲤鱼和人很亲,听到人声、见到人影反而会靠拢过来摇头摆尾。若投食入溪,鲤鱼会欢腾跳跃,争相逐食。游客在这里用一条细线吊上一块大饼,就能逗得一群鲤鱼团团转。如果用手去摸触鱼,鱼儿会很温驯地让你抚摸。

溪中的鲤鱼与人相亲、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摇头摆尾,穿梭往来,似乎在欢迎游客到来。当村姑在溪边洗衣时,与人格外亲近。若游人投食入溪,鲤鱼欢腾跳跃,争相逐食。游人以手触鱼,温顺如驯,一幅天然趣成的人鱼同乐图,显得格外新近温馨。

除浦源村鲤鱼溪外,纯池乡禾溪村还有一条鱼溪。傍村而过的小溪中,栖息着娄千尾各色鲤鱼。与浦源鲤鱼有所不同,浦源鲤鱼悠哉,人鱼同乐;禾溪鲤鱼平时深藏不露,偶现峥嵘,而一旦有人敲击竹板或桥板,溪中鲤鱼如同原到集合命令,迅速由各处集合在一起,板声俞急,集结愈快,蔚为奇观,故有人称其为“听音鱼”。

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扶着桥栏,俯看一群银光闪闪的白鲦鱼并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思想的对话,也是中国古代文话中一段经典的对话。然而,如果这段对话不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濠梁,而是在有“中华奇观”之称的福建闽东浦源鲤鱼溪,那么,虽然庄子不是鱼,但一定知鱼之乐;虽然惠子不是庄子,也一定知道庄子是知鱼之乐的。

鲤鱼溪的知名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幅人鱼同乐的现代桃源美景。这里人不伤鱼,鱼不惧人,这种人和鱼和谐共处的景象,在现在世界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南宋嘉定年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烈,远在河南开封郑氏族人在向南方迁徙过程中,被浦源的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以及清澈的溪流深深吸引,于是他们就临溪而居,那条美丽的溪流就成了他们的生命之河。为了防止饮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聪明的郑氏祖先就在这条溪流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毒。这鱼儿便成了村人饮用水的哨兵和守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村人精心培育和呵护,在这有限水域中神奇地遨游着上万尾鲤鱼。

当时的族长极有远见,认为溪中的鲤鱼多后,预想到可能会有人偷捕,如果哪一天将鲤鱼捕完,那岂不枉费了先贤的一片苦心。为了保护溪中的鲤鱼,这位族长可谓用心良苦,他借助宗教神话,向村民讲述了溪中鲤鱼乃是“三仙姑”的化身,并称该鱼还有林公庇佑,捕捞者将会降灾得疾。虽然宗教迷信起源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但她也多少融进了传统的文化和心理,其在特定的时间里还可以发挥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该族长还召集全村人共同制定保护鲤鱼的村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这位睿智的族长为了严明纪律,还运用了“苦肉计”,暗示其孙偷捕鲤鱼,并当场抓住。在宗祠里当众将其孙吊打得皮开肉绽,并自罚宴请村人三日。此后,村民恪守宗法乡规,绝不捕食,他乡之客更不敢觊觎偷捉。从此千年传承,浦源人出门在外,也从不食用鲤鱼,见到别人捕到的鲤鱼,也会买下来放生。溪中的鲤鱼自然死亡后,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隆重葬于洞穴中,烧香送纸以祭奠。这种仪式代代相传,体现了鲤鱼在浦源村人心中的尊贵地位,至今在浦源村乃能见到许多“鱼冢”。淳朴的爱鱼之风,不但陶冶人们的情操,更加净化着善良村民的美好心灵。游人在观赏鲤鱼后再在这里凭吊“鱼冢”,无形中也是环境伦理道德的一种熏陶。

民国时,有几次国民党游兵散勇到鲤鱼溪骚扰鲤鱼,村人与他们展开了不折不挠的护鱼斗争。解放前夕,从淮海战役败退下来的国民党某部经过浦源村时,他们用枪打、手榴弹炸、箩筐抬,鲤鱼死伤惨重,剩下极少数的鲤鱼被村民巧妙藏到村外深井才逃过灭顶之灾。解放后,鲤鱼又迅速地繁衍起来,满溪又都是鲤鱼了。也许正是护鱼的需要,这个村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拳术村,许多年轻人不同程度地掌握南少林的武功,有的还身怀绝枝,这些对鱼溪的破坏者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六十年代大饥荒,村人宁食野菜、糠饼,即使饥饿而病倒,也不食溪中鲤鱼。文革中时,带有神话色彩的鲤鱼成为“破四旧”的革命对象,这时村中老人一方面与红卫兵理论,阐述鲤鱼是“卫生鱼”的道理,另一方面,利用贫农、雇农的特殊身份“围阻”红卫兵,终于保住了鲤鱼。

为了鲤鱼能在溪中自由快乐地生存,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村人掌握了鲤鱼许多生活习性,于是沿溪建房时都要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鲤鱼在发大水时躲藏,同时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让鲤鱼衔住以免被洪水卷走。前人诗句中“涧壑沟濡资德水,藻蒲依止谢江神”赞扬就是这一情景。有时候溪中鲤鱼遇到中毒时,村里人们就马上召集有经验村民开会研究对策。经过几百年的相传,现在村民已掌握一些急救的奇招,以防万一。代代与鲤鱼相守,孕育了村民与鲤鱼之间的深厚感情。当下暴雨的时候,鲤鱼们会死死地衔住溪中的水草,不肯随波而去。有些鲤鱼被冲到下游的田间,村民们便会全体出动,将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园,作为鲤鱼本身,这时它们有能力的也是千方百计,拼尽力量逆流而上,一定要重回鲤鱼村。此情此景,岂不令人感慨万千。

从南宋到今天,鲤鱼村近千年的经历,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中华奇观,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周易彖传》里写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由伏羲画八卦而展开的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天地人和”,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入人们的思想深处,创造了广博的古代文明思想,这也就是中华文明延绵5000多年而不衰弱的“基因“所在。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人类的康庄大道。浦源鲤鱼溪固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迹,也没有博大精深的文物遗产,但更重要的是当你掩卷沉思时,你会从这里特有的自然现象中得出一种启示,那就是“厚德载物”。因为,人类只有把大地母亲情结系牢并见之于我们行动中,那么,走进“山水相连永相亲,天人合一家园兴”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种奢望,更不是一种浪漫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