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军事指南车

在中国的传说中,是上古的黄帝发明了军事指南车。

在远古的时候,黄帝为行“仁道”的事跟主宰南方的炎帝打了起来,结果炎帝失败了。

炎帝的惨败,激怒了他的孙子蚩尤。蚩尤聚集好多人马神兽,假借炎帝的名号,自称“为帝”,扛着大旗,杀气腾腾地朝黄帝的部落扑去。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一场恶战。血流成河,尸首成堆,直打得天昏地暗,山呼海啸。酣战中,蚩尤不知道施了一条什么魔法,竟弄出漫天遍野的大雾来。一时间,白茫茫的大雾包围了黄帝的大军,他们只看见或隐或显、时出时没、逢人便砍、遇兵便杀的蚩尤,却辨不出东西南北方向。他们的高强武艺也无法施展,那雾好像白布幔子,罩在他们的四周,束缚着他们的手脚。黄帝站在高大的战车上,挥舞着宝剑,高声喊着:“拼命往外冲呀!拼命往外冲呀!冲出去就是胜利!”

可是,谁能冲出去呢!大雾死死地“锁”住了他们。

黄帝喊得实在是累了,他愁眉苦脸地坐到战车上。听着自己的士兵被砍杀的嚎叫声,黄帝心如刀绞。他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默默地对自己说:“得造个能辨别方向的东西,让它指引我们出去!”想着想着,他的头脑中竟出现了一幅清晰的图画:一个小人,站在一辆小车上,手指着南方。这车子不论怎样转圈,小人手的方向也不变。这时,黄帝的手不知怎么的开始动作起来,一辆精巧的“指南车”便做成了。在这辆“指南车”的引导下,黄帝率领着他的队伍,顺利冲出了迷雾。

后来,黄帝又重振旗鼓,打败了蚩尤的军队,并把蚩尤的脑袋砍了下来。

这个神话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也不知道流传了几世几代。

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利用纯机械的结构,创造了指南车,可惜张衡造指南车的方法失传了。直到三国时魏朝的马钧,为中国古代科技史填补了一页空白。

三国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6),人们还对这件事津津乐道。

那时候人们只从传说上了解到指南车,但谁也没见过指南车是啥模样。当时,在魏国作给事中官的马钧对传说中的指南车极有兴趣,决心要把它重造出来。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马钧的决心后,都持怀疑态度,不相信马约能造出指南车。

(图:三国知名木匠所造的指南车仿品)

有一天,在魏明帝面前,一些官员就指南车和马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散骑常侍高堂隆说:“古代据说有指南车,但文献不足,不足为凭,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骁骑将军秦朗也随声附和道:“古代传说不大可信,孔夫子对三代以上的事,也是不大相信的,恐怕不能有什么指南车。”
马钧说;“愚见以为,指南车以往很可能是有过的,问题在于后人对它没有认真钻研,就原理方面看,造指南车还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事。”
高堂隆听后轻视地冷冷一笑。秦朗则更是摇头不已,他嘲讽马钧说:“你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器具的模型,衡能决定物品的轻重,如果轻重都没有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作模型吗?”
马钧道:“空口争论,又有何用?咱们试制一下,自有分晓。”

随后,他们一起去见魏明帝(曹睿),明帝遂令马钧制造指南车。

马钧在没有资料,没有模型的情况下,苦钻苦研,反复实验,没过多久,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成了指南车。事实胜于雄辩,马钧用实际成就,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

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这充分表现了马钧肯刻苦钻研,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马钧,三国人士,生卒年不详,但在东吴、西蜀、北魏,三足鼎立,谋士悍将层出不穷的年代,马钧先生能以一手工作者身份立于历史洪潮且为人所瞩目,不得不说明马先生木艺之精湛于木工业中恰如文中诸葛,武中奉先,当属行业带头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的故事演绎至今成就了无数传奇,期间的无数发明创造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而木艺行业的代表首推这位马钧先生。

据传马钧出身贫寒,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从小就走上了少年“做家”之路。改进绫机,并因此而成名。后进入魏朝,也就是当时的政府机关工作,研制机械,马钧先生一生中大部分的成就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用于战事的指南车、改善农业灌溉的龙骨水车、甚至是供天子玩乐的水转百戏皆是由他创造,值得一提的是马钧还改进了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将其功效提高了五倍,间接地改变了当时的势力格局。

马钧发明颇多,就成就来说是一高产工程师,但他一生并不得志,还有许多的木艺发明并未被当时的政局所接受,这恐怕也是众多同行业木艺师的遭遇。虽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接纳,但马钧的发明在民间却很受欢迎,人们对于马钧也是颇为推崇,最后,谨以文学家傅玄曾称赞马钧的话来结束此文:“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