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京剧小生只能由童子演唱

京剧小生的唱法来源于“娃娃腔”。中国最早的京剧小生只能由童子演唱。

因为当时的唱腔是用真声发音,为区别“武生”和“老生”,腔调很高,如《桑园寄子》、《三娘教子》中小孩的唱腔。

小孩童子音调门高,唱起来不费劲,可成年人就吃力了。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先辈小生龙德云(人称龙小生)继承曹眉仙的艺术,创造了小生特有的唱腔,人称“龙调”,其中多用细音、尖声(即假嗓)。

之后,前辈小生徐小香有感于当时某些人学“龙调”之偏颇,“运雌声以豪气”,唱起来雄壮有力,高亢挺拔。

到了20世纪20年代,姜妙香先生(旦角改唱小生)因有宽亮清脆的嗓子,在小生各种板式的唱腔中创造了很多的小生花腔。现在流传的杨宗保的娃娃调就是姜先生的创造之一。

有一段时间,舞台上又出现了旦角、小生唱法不分的情况,叶盛兰先生为扭转这种唱法,用“龙虎音”,龙音不虚,虎音不飘,并用五音(唇、齿、喉、舌、牙)及脑腔、鼻腔、胸腔调饰共鸣,统一声区,创造出流传至今的“叶派”唱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