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是《禹贡地域图》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是《禹贡地域图》,它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地图集,但现已失传,并无实物保留下来。

该图由裴秀绘制。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生于公元224年,卒于公元271年。

三国至西晋初,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三国曹魏后期已居高位,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以“职在地官”,认为过去诸图,“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于是以《禹贡》为依据,对山岳、湖泊、河道、九州范围及西晋十六州逐一核对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成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

他根据前人制图经验及个人制图实践,总结出一套制图原理——“制图六体”:
“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高下”:即相对高程;
“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些即今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从而大大提高地图了的精确度。因此直至明代,这些原则一直为我国制图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他还绘有晋代《地形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使“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可见这是根据“分率(比例尺)”等六体原则所绘制的晋代现形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