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引水工程是引滦入津工程

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引水工程是引滦入津工程。

中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天津市,人均水量约为200立方米。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北与首都北京毗邻,距北京120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1860年,就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期以来,天津港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是连接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2008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5亿吨,位居世界港口第5位,其中外贸1.82亿吨,内贸1.73亿吨。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50万标准箱,位居世界港口第14位。

因为天津重要的经济地位,但又严重缺水,所以国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工程。

这个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的水利工程深刻改变了一座特大型城市的命运,让天津人民从此告别了喝苦咸水的历史,成为改革开放中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至今,这条水渠还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20世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的上游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原因,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

那时天津面临水源断绝,城市用水量由原来的每天180万方降到100万方,后又压缩到70万方。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工业生产用水由原来日用77万方降到45万方,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随时面临停产威胁。

“引滦入津工程之前,天津的自来水能腌咸菜,沏完茶叶后也有异味。”原天津市水利局副局长、引滦入津工程筹备组副组长张永平说,“有的单位在天津市郊区打地下井,员工们上班就带着小塑料桶,天天往家带一塑料桶水,用它沏茶做饭。”

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引水渠全长234公里,中间还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逾12公里长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开挖64公里的专用水渠,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引水线路施工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修建一个12394米长的引水隧洞,这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水利隧洞,也是引滦入津的“卡脖子”工程。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198师担负其中7210米的施工任务。

回想当年的岁月,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师长的刘敏激动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按正常挖掘速度,即便两头同时挖也需要15年时间才可以挖通,但官兵们用了1年零4个月就将隧洞打通,创造了当时全国日掘进6.8米的最高记录。在整个引滦工程中共有22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17名战士在打通引水隧洞时牺牲。

在引滦工程最关键的时刻,当时天津市700万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来支持引滦工程。原天津市水利局引滦管理局局长赵连铭老先生说,据资料统计,仅当年参加义务劳动的就有20万人。

除了当年天津人参加义务劳动,还有许多天津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来到引滦入津施工前线慰问施工人员。原天津歌舞剧院的词作家万卯义曾经在1982年来到引滦隧洞施工工地,战士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当场写成了《滦河的浪花你去哪儿?》。带给施工人们巨大的鼓舞。而在1984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原天津歌舞剧院的歌唱家于淑珍在现场演唱了《滦水香茶献亲人》,代表天津人表达了对引滦入津建设者的感激之情。

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了。9月11日,人们打开自来水管,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这一天也成为引滦通水纪念日。家住天津市南开区62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庆祝引滦入津成功,街道给每家每户发了一小包茶叶,用滦河水冲出来的茶真是清香可口。”

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一举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至今已经安全运行近30个年头,累计向天津供水182.9亿立方米(至2008年数据)。天津城市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全国饮用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工业生产缺水的被动局面得到扭转,不仅使用水较多的缺水企业全部恢复生产,而且使天津港获得了新生,新港船闸得以重新开启使用,停产三年之久的内河港区码头恢复了生产;同时为新建企业提供了可靠水源,加速了工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成为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至今每天还有1000多名水利职工在引滦沿线看护,保障安全高效输水。

“饮水思源。”天津市民们这样说:“今天天津人喝着甘甜的水,品着清香的茶,我想这时候他们心中不会忘记引滦入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会永远记住在引滦入津工程中默默奉献的人们!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至今鼓舞着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