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新青年》
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袁世凯倒台以后,北洋军阀政府忙于应付内战,无力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给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外部条件,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适时而起,借助于出版与传播的力量,擂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战鼓。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刊物,完全是在出版业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的。
1915年,在政治上屡遭失败的陈独秀认识到文化启蒙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传播启蒙思想的阵地,于是他想利用与亚东图书馆的关系,与老板汪孟邹商量“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他让汪孟邹“认真想法”,但“当时亚东图书馆生意不好,又正在印行《甲寅》杂志,经济上甚为棘手”,“实在没有力量做,后来才介绍他给群益社陈子沛、子寿兄弟。他们竟同意接受,议定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月出一本,就是《新青年》”。
如果没有亚东图书馆老板的介绍,没有群益书社的同意接受,就不会有《新青年》的创办,或者说至少不会这样顺利。
汪孟邹的侄儿汪原放后来加快说:“如果介绍到群益,又不同意接受,那么仲翁想出的‘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一个杂志,就决不能在‘民国四年(1915年)九月十五日’问世了”。
群益书社这种尝试新领域出版的勇气令人钦佩。
《新青年》起初每期只印一千本,但群益书社坚持下来了,“愈出愈好,销路也大了,最多一个月可以印一万五六千本了”。
1917年1月,陈独秀进京就职,《新青年》也随之迁入北大。杂志从社会进入高等学府,北大又居全国学界执牛耳的地位,使得《新青年》传播的新思想很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出版物在鼓荡新思潮日益澎湃的同时,也反过来哺育了出版业自身的创新式发展。
新出版与新文化的互为推动,在这一时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