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海浪预报起于1982年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无风不起浪”来形容大海。
浩瀚的大海,一旦不平静起来,波涛滚滚,白浪滔天,令人惊心动魄。
据记载,1033年,美国军舰莱梅帕号在从菲律宾向桑义赫群岛返航途中,曾目测到太平洋上37米高的特大巨浪。在大洋上,由于狂风和恶浪所造成的海难,至今仍占世界海难事故的60%以上。
因此,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浪的研究和预报。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蒲福就根据风对地面、海面物体影响的程度,拟定风力大小的风级和浪高,制订了著名的“蒲氏风力表”。
20世纪40年代,首先为军事服务的海浪预报迅速兴起。
1942年,美国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所长斯维尔德鲁普与年仅25岁的澳大利亚地球物理学家蒙克共同研究,发明了利用天气图预报波浪的方法。此后,他们又提出了关于风、波浪、涌浪和岸浪的预报理论。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作战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应用了这种预报理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人们基于对波浪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入研究,将谱法应用于海浪预报。以菲利普斯的共振理论和迈尔斯的不稳定理论为代表,把海浪的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1960年,中国著名的海浪专家文圣常教授提出了驰名中外的《普遍风浪谱》和《普遍风浪谱》理论。在文氏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几个海洋研究单位合作提出了风浪和涌波的预报说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海浪预报起于1982年。1982年9月27日起,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天用4个频率传真播发西北太平洋实况分析图和海浪预报图,为海上作业和船舶航行最佳航线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信息。
4年之后,即1986年,又通过每晚的电视节目公诸于世,为各行各业服务。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