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在内陆发现可燃冰是在2009年
2009年9月25日,在国土资源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张洪涛介绍,中国首次在陆域发现可燃冰,钻获地点位于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的青海省天峻县(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其主要组分是甲烷气体。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外貌像雪,又类似于固体酒精,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冰状固体物质。可燃冰能量密度很高。据张洪涛介绍,就燃烧能量而言,1立方米可燃冰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可燃冰由于可直接点燃,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小得多,是重要的替代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
可燃冰分布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资源量巨大,是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倍。早在19世纪30年代可燃冰即进入人类视野。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矿藏,并引起多国科学家关注。
中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据科学家初略估算,中国的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早在2001年,中国就在南海海域钻获可燃冰,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后第四个在海底探获可燃冰的国家。
中国南海海域发现的可燃冰,分布于海底上,呈糖块状,甲烷含量高达99.8%。而此次发现的陆域可燃冰则与岩层结合在一起,甲烷含量为77%,同时还含有丙烷、乙烷、二氧化碳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张洪涛认为,陆域可燃冰的开采前景较海域更为乐观。由于海域可燃冰在海底释放时会产生庞大压力,极易破坏海底生态环境。这一直是世界各国在海底开采可燃冰必须克服的难题。
张洪涛曾预计,中国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海底可燃冰的商业开采。但对陆域可燃冰,他认为,只要中国加紧勘探、研究,可能只需10-15年即可进入商业性试采阶段。
环保考量仍然是可燃冰开采的难题。张洪涛指出,陆域可燃冰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是世界上对环境变化非常灵敏的地带,环境相对脆弱,大规模的开采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成本。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可燃冰分布于煤矿矿区,与煤层混合在一起,“在将来开采时,要综合利用不同层位资源,应做到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张洪涛指出,“这是个难题,也是下一步应特别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