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多色木刻套印印刷品是元代五色木刻套印佛像画
中国现存最早的多色木刻套印印刷品是元代五色彩色木刻套印佛像画。
2009年,江西省一位古籍善本收藏家的一幅藏品,即此幅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的五色彩色木刻套印佛像画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
此张套印佛像画古香古色,其上的墨印是十二菩萨像和六佛像,形态各异,其中包括:大日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等。
中部有两块五彩套印,为“不动明王”像。
图右下角有铭记与纪年为:“元统三年三月乙亥辽州信女王氏印造。”
套印佛像画的用纸是元代的黄麻纸,尺寸为33厘米长,30厘米宽。
此黄麻纸套印佛像画,有木刻藏文、汉文印刷且有彩色套印图,图文刻印精美,并由红、黄、蓝、绿、黑等五色印制。
此画距今近700年,属稀世之品,保存如此完好,十分难得。
此前发现得最早的套印本是1941年发现的元至正元年 (1341年)由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中兴路资福寺刻印的无闻和尚注解的双色套色印的《金刚经注释》,但该印本只有2色。但双色金刚经已经比欧洲第一本带色印的《梅周兹圣诗篇》要早117年。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的五彩套印佛像画是现知最早的敷彩套印的作品,它的发现为我国彩印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木刻彩印技术填补了空白。
在手抄书时代,有些书是用两种颜色抄写的。如南北朝时期,有人把我国最古的一本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和陶宏景写的《本草集注》合成一本书。抄写的时候,用红色抄写《神农本草经》原文,用黑色抄写陶宏景所写的注文。由于用了不同的颜色,原文和注解的区别很明显,阅读起来非常方便。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用一种颜色印刷。那么,怎样才能印刷需要两种颜色的东西呢?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终于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套版印刷。
北宋初年(公元十世纪末和十一世纪初),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用纸制造的钱券,当时称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了防止伪造,四川民间流通的交子盖满了红黑两色的印记。接着,宋朝政府又制造三色交子,用红、兰、黑三种颜色,在交子上盖了六颗带花纹装饰的印记,有的印记还刻着故事性的图画。这已经有点类似套版印刷了。
到了14世纪中叶,元朝末年,我国终于发明用红黑两色来套印书籍。办法是刻两块大小一样的木板,一块刻上要印红色的字或画,一块刻上要印黑色的字或画,分两次印刷,印的时候,只要这两块版版框完全吻合,就能使颜色套准。
明朝初期和中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城市经济欣欣向荣,人们对文化的需要也随着增加了。就在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彩色套印进一步发展和流行起来,甚至出现了采色印刷的画集。
到17世纪初,在套版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逗版印刷的方法,把木刻画的彩印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逗版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版,每块版代表版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逐个地印到同一张纸上,拼集成为一个整体。
逗版是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画面上有几种色彩,就得刻几块版。一幅颜色层次看来不很复杂的图画,常常要刻三四十块版。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图画,颜色深浅浓淡,跟原画完全一样,最能保持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因为逗版印刷要雕刻木版,用的印刷颜料又是中国的水彩画颜料,所以现在通常称为木刻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