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世界曾经最小的量产化硬盘是贵州制造

由一批美国硅谷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在贵州实施了“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2003年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存量为2.4G、当时世界最小的1英寸硬盘在贵州省贵阳市量产成功。

当年,一个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科技3大内容的贵州省“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在“硅谷团队”、风险投资家和省政府的共同研讨下出台了。该计划对世界3项技术的研发速度、产业模式、营销战略分布等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集合自身优势,制订出贵州在这一技术领域和市场上持续发展的策略。

南方汇通、茅台集团、贵州基建投资公司、贵州能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很快分别与“硅谷团队”组建起生产1英寸微硬盘的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生产1.8英寸硬盘的世华数码创投公司。计划的首个项目——微硬盘正式实施。

然后,80多位美国硅谷博士成了往来于硅谷与贵州的“空中飞人”,200多名多国工程师组成了生产团队,世界营销网络已经建立。
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20多家为微硬盘配套的磁头、磁片、微型马达等上游企业进入贵阳知识经济产业园区,直接投资超过2亿美元。

贵州省雄心勃勃地欲打造一个以微硬盘、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微硬盘、光电转换器和数码视讯芯片以及上下游产业计算,5年内能实现上百亿美元产值。这一数字约占目前贵州GDP的80%,并能新增8万个以上就业机会。

2006年7月2日,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下称汇通世华)却关上了大门。随着外籍员工于当日晚间最后一批撤离硬盘厂,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高科技工厂,在靠存货周转了九个月之后,终于沉寂了。

微硬盘项目,一度是贵州的光荣,也承载了太多梦想。它身上曾寄托了于三五年内达到100亿美元产值的期待,也是更为庞大的高科技产业跃迁式发展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这一宏图的目标,是在2012年之前,以电子科技、新物质(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三大主轴产业,打造1000亿美元的产业链。这一宏图,曾经那么打动了贵州,这个2005年GDP居中国末位的边远省份。

现在,与空中楼阁一起破灭的,不仅是激情与梦想,还有总计约20亿元的巨额投资。而在增长最快的2005年,贵州的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不过1942亿元。
2006年8月2日,贵州省银监局局长邓瑞林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其中透露,“截至 2005年末,农、建、交、商四家商业银行共向贵州微硬盘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1.75亿元,产生不良贷款8.7亿元。”有贷款银行已在全行范围内下发紧急通知,直称对微硬盘项目贷款已“全部形成不良”,并提示各分支机构关注对微硬盘项目外方股东及主要管理人员的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提高警觉”。
在此之前,国家审计署已派员入黔,调查微硬盘项目资金流向;
随后,公安部于2006年7月进驻贵阳,调用贵州省公安厅经侦人员,对微硬盘项目立案侦查。
微硬盘项目主要操盘者朱宝麒已经离开大陆。

据2006年财经杂志对这一项目失败的原因分析:

《财经》的评论称,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可以增加产值,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在中央提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背景下,还可以为地方政府官员赢得全社会的关注、获取政绩。为了争取这些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落地前景,各地政府不仅提供优惠政策,还直接为项目的前期筹备甚至经营过程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贵州微硬盘项目中,台湾人朱宝麒更是将地方政府的这种优惠用到了极致:地方政府调动了上市公司、地方国企、银行以及政府扶持资金等资源,承担了项目的全部资金投入。

事实上,一位贵州省信息产业厅人士告诉记者,全国都少有人懂微硬盘,遑论贵州。在引进微硬盘项目之时,曾有建议“花个几十万”,做一个详尽的考察,了解全球硬盘业格局形势,再作决定。这一建议报上去后,并无回音。事实证明,所有乐观的估计,最终都出了错;所有隐忧,最终都一一爆发。

在以后几年里,知识产权瑕疵及引发诉讼、高科技产品市场朝云暮雨变化无常、企业控制权操于人手、资金流向失控、公司治理形同虚设。贵州微硬盘项目开工前后三年有余,总产量总计146万台,没有一个月的产量达到过30万台。贵州为这一项目合计投资20亿元左右,而2003、2004、2005年合计销售额不到10亿元,仅2005年一年即亏损5亿多元,2006年上半年又续亏8000余万元。整个项目已经资不抵债1亿余元,投资已经有去无回。其中,多家商业银行累计发放的11.75亿元贷款,就有8.7亿元变成了不良贷款,这对贵州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财经》评论指出,微硬盘项目失败说明,各地政府近年竞相用银行贷款、土地、税收、摊派国有企业投资等,不遗余力地吸引高新技术项目,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运动式引资,风险已经非常充分地彰显出来。政府主导型投资对项目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风险控制的缺失,在贵州微硬盘项目上也都得到了体现。

因此,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从单纯的项目引进真正转移到投资环境的营造和政策引导上来;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引进的专家监督审核机制,严格监控地方引进项目中的大额信贷和担保行为,并建立事后责任追究制度,从事前和事后两个层面约束地方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