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公费留学是庚款留学

公元1900年,值中国庚子年。是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隔年,《辛丑条约》签订,当时每个中国人头上几乎都背负着1两白银的债务,派兵攻入北京的八国再加上比利时、荷兰等六国,总共获得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约定清政府分39年还清。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承担着这一沉重的债务,直到1942年,才将这笔被称为庚子赔款的债务还清。

然而,与庚子赔款有关的不仅仅是这些,1908年,美国开始向中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以支持中国兴办教育,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列强相继效仿美国,向中国返还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这被称为庚款留学。

两个国家

1907年12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递交给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授权减免和取消对中国的赔偿要求”,咨文中写道:“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寻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材,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罗斯福的这一建议并非心血来潮、早在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庚子之乱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而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的咨文中关于资助中国教育的内容出台。

延至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霭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三批留学生

1908年中美签署庚款留孚协议,中国即开始留美学生的甄选工作。1909年到1911年的三年间,清政府三次在全国范围内招考庚款留学生。考试地点就在北京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在我们后人看来,当年招考的要求真是严苛:考生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要求“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1909年8月间,庚款留学的第一次招考举行,应考的学生达到630人,初试考查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68人幸运过关;复试考查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七八天后,剩下的人从68减为47。足见标准之高,这47名佼佼者在当年10月赴美,只是出发时,3名贵胃子弟加入他们的行列。这50名学生中包括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

庚子赔款留美学童

50名学生抵达美国后所学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以及农商诸科,后人看来,多是经世致用之学,而非治国安邦之略。然而,当整个世界摆在面前的时候,再“性情纯正”的孩子也会想要多看一些多学一些。成为庚款留学生后,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从此改变了,然后他们成为了火种,从美国带回西方民主自由之火,这一点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一年之后(1910年8月),仍旧是史家胡同,庚款赴美;第二次招考进行,这一年的录取率比上年大幅提高,400l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在这70人中,胡适名列第55名,赵元任和竺可祯与他同榜。

1911年,第三批庚款留学招考举行,63人得以赴美。

10月间,武昌的炮声打碎了清政府虚弱的外壳,清帝逊位,随后,中国进入近选史上最为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庚款留美计划就此搁置。胡适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中所叙及“十年之后,赔款学生当遍于新大陆矣”的盛况,被炮火打得粉碎。

一所大学

清华大学似乎成为了外国政要来中国的一个必到之地。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站在清华的讲台上,他提到“这所大学(清华天学)恰好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我们两国的关系”。

的确,清华大学从一诞生,就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如何确保这下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朝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专职负责庚款留学事宜。

1909年6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成立,8月,清廷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划拨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与前身。1910年,70名学生通过考试得以赴美的同时,有140名学生被选入肄业馆进行短期培训,以便随时开赴美国。

在游美肄业馆的基础上,1911年北京开设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虽然当年10月辛亥革命之后庚款留学中断,然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却并未中止选送优秀学生赴美留学的重任,更于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剩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这就是“二次还款”。掌管这笔还款的是“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又被称为“中国基金会”。在基金会的账面上,有着1254正万美金。

清华大学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个基金会所提供的相当部分的奖学金,基金会几乎可以算是清华当时的经费来源。

在当时中央政权风雨飘摇、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清华因为有着基金会这个坚强后盾,在众多大学中保有着天然的优势。有历史学家评价道:“清华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

清华大学所获得的庚子赔款一部分用作清华本校的经费,每年约60万元;另一部分用作留美学生经费,每年约100多万元。两项合计,约200万元。相对充裕的经费,使清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办学的自主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校园中自由民主成为风尚,20世纪20一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造成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场面虽然尴尬,但是并未发生校长倚仗权势或是借用政治势力压制学生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清华之幸。

1928年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政权以后,清华庚款基金全部移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当时教育部同基金会签订了《保管清华大学基金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条:清华拥有基金的所有权;教育部拥有基金的支配权(审查倩华每年的预决算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拥有基金的保管权,是清华庚款基金的永久保管者;清华大学的基金,无论何时都不得动用。

中基会的成员是国际国内极有声望的社会名流,蔡元培、司徒雷登、胡适、丁文江、翁文颧、汪兆铭、孙科、赵元任等,都曾先后替补为董事会成员。
据说南京政府逃亡合湾以后,一时财政拮据,很想动用此款,但都由于基金会成员的严于把守,使清华基金得以留存。

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一二天,校务会的成员进城后没回来,他们去了美国,而后又到了台湾。这样,庚款也随梅贻琦教授去了台湾。在台湾新竹办了一所清华大学。

2006年,原电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实行共建,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原本也是1917年到1921年间,美国人利用庚子赔款修建的(其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