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世界现今仅存的一棵野生普陀鹅耳枥
中国有世界现今仅存的一棵野生普陀鹅耳枥树。
享有“海天佛国”盛名的普陀山,在浙江省舟山市,是浙江省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普陀山不仅以众多的古刹闻名于世,而且是古树名木的荟萃之地。在普陀山慧济寺西侧的山坡上生长着一株称作普陀鹅耳枥的树木,它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是生长在浙江普陀山上的“圣树”,与元代岛上的多宝塔、唐人阎立本的《杨枝观音图》一起被称为“普陀三宝”。
世人之所以把鹅耳栎树当作“宝”,并不是因为它生长在佛教圣地普陀山上,而是因为它的稀有和内在的意义。据植物学家考证,这是全世界现今仅存的一棵野生鹅耳栎树。
(图:普陀鹅耳枥)1930年5月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首次在普陀山发现了这一树种,后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于1932年正式命名。据说,在五十年代以前,该树在普陀山上并不少见,可惜渐渐死于非命,只留下这一棵。
遗存的这株“圣树”树龄在200年以上,高约14米,胸径70厘米,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没有太多分枝,姿态比较挺拔。冬天,该树树叶落尽,只留下呈灰白色的光滑树枝、树干,似乎被普陀山缭绕的香烟全部笼罩;春天,鹅耳栎树将再度长出椭圆形的纸质嫩叶,绽出一树新绿。由于该树一般都是从树枝处骈出双枝,双枝合在一起恰为90度,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做?“夫妻树”。它虽度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风雨寒暑,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挺拔秀丽,为普陀山增光添色。
有人说鹅耳栎树原本有两棵,普陀山上的这一棵是印度僧人于200年前来此朝拜时带来的。到普陀山叩拜的人都要来到这棵唯一幸存的鹅耳栎树下观瞻,一睹久为传诵的“圣树”芳容。
普陀鹅耳枥,英文名Carpinus Putoensis Cheng,桦木科鹅耳枥属,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多种,中国产22种。分布相当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一带都有它们的足迹。其中有些种类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可制家具、小工具及农具等。有些种类叶形秀丽,果穗奇特,枝叶茂密,为著名园林观赏植物。
普陀鹅耳枥特产于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岛佛顶山,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长柔毛。
叶厚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芒状重锯齿,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脉腋间具簇生毛,侧脉11-13对;
叶柄长5-1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
雄花序着生于1年的枝上,长2.5-3.5厘米,下垂;
果序长4-8厘米,直径4-5厘米;
序梗,序轴均疏被长和柔毛或近无毛,果苞的中裂片半宽卵形,长2.5-3厘米,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而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先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近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卵圆形,长5-6毫米,无毛,具数肋。
普陀鹅耳枥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全年冬暖夏凉,年平均量温为16.3℃。1月平均温5.5℃,8月平均温26.8℃,最热月平均温不超过30.1℃,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3℃,雾期长,相对湿度达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
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4.8%,肥力较高。
普陀鹅耳枥于长期生活在云雾较多,湿度较大的生境里,比较耐阴。
根系发达,具有耐旱、抗风等特性。
雄花于4月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时同时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开始成熟。
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雌花和雄花的花期相差10至15天,极难相互授粉,所以在野生状态下一直没有繁衍。如果这种树灭绝了,对植物学、生态学势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原来在普陀山园林管理处工作的高维孝是农校毕业的技术员,他为了挽救这一珍贵树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着手进行繁育该物种的尝试。他和助手在普陀鹅耳枥开花的季节,经过几年反复试验,设法缩短雌花和雄花的相隔时间,终于使树结了籽。怎奈天不作美,当年秋季的几场大风和台风,将籽全部刮落。接下来的用普陀鹅耳枥当年生的嫩枝和它的根进行扦插的试验也都失败了。与此同时,上海植物园用普陀鹅耳枥的嫩枝进行组织培养的试验也失败了。
但高维孝没有灰心,继续进行繁育试验。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舟山连续有几年没有台风。1992年秋天,鹅耳栎树终于结出了108粒种子。高维孝将这些珍贵的种子分两次种下。1993年3月15日,第一株鹅耳枥幼芽破土而出。不久,又相继长出67株幼苗。几年后,这68株鹅耳栎树长势都很好。后来,高维孝用第二代普陀鹅耳枥的枝条进行扦插试验,又获得成功。
现在大约有250棵鹅耳栎树在普陀山、杭州植物园等地生长,这一物种终于可以在地球上繁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