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铜元在广州铸制

该系列: 广州银元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铜元是近代才产生的一种货币形式,指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铜元外观为圆形,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所以称铜元,俗称“铜板”。我国最早铸造铜元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广州铸制的。

当时,因铜价昂贵,各官钱局停止铸造制钱,而制钱又有很多被熔毁,所以它的流通量急剧减少。这影响到国家和民间的日常经济活动。在此之前,有不少人受国外铸造铜元的影响,主张中国也使用机器铸造铜元。

189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铸造上、中、下三种(规格)的铜元,以弥补制钱的不足。他列举了机器铸造铜元的8大好处,并指出铜元有“花纹精工,难以伪造”、“铢两分等、私铸难混”、“值钱既多,毁熔无利”,以及“抵值既准,兑换无可低昂”等优点。

当时清政府已准许他的建议,但因恢复铸制制钱的主张仍占上风,未能实行。

后因制钱越来越缺,重铸又亏赔严重,清政府才决定开铸铜元。其时,广东正闹制钱紧缺,又值洋务派李鸿章任广东总督,因此铸造铜元就在广东首开风气,这既是我国最早开始铸造铜元,也是首次使用机器铸造铜元。

1900年在广州最早铸造的铜元,每枚重二钱,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铜元正面以汉文镌“光绪元宝”四字,加满文“广宝”两字,边缘围印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的中央有蟠龙花纹,周围有英文“KWANGTUNGONECENT”(广东一仙)字样,这是模仿香港铜仙的样式。每枚铜元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文的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

当时流通最广的是当十文的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元”。宣统年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

新铸的机制铜元整齐精致,在流通中受到欢迎。初发行时,因为制银缺乏,铜元与银元的兑换率比面值要高。如1902年,在杭州90枚铜元即可换一块银元,在苏州仅用88枚即可。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