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相机是天津“七一”牌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相机是天津“七一”牌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

它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牌照相机采取可换镜头,手动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 秒自拍掣及闪光同步。其他配置不详。堪称大跃进经典产物。

(图:中国第一台国产照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的“七一牌”120照相机)1956年6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35周年前夕,“七一”牌照相机试制成功,它成为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全体员工献给党的生日礼物,但是没有对外发售,

“七一相机”由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制造,它在试制期间,恰好临近党的生日——“七一”,为了赶在7月1日之前推出样机,在该厂公方代表张思同志的提议下,将正在试制的照相机命名为“七一”牌,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

提起“七一相机”,不得不追根寻源从头说起。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的前身——平和机械修理厂,始建于1946年,坐落在天津和平区多伦道92号,工厂以修理相机、修理精密仪器为主。

1952年,厂主刘东林先生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发展经济、城乡兼顾、劳资两得”的号召,向自家的工厂追加投资款至4亿5千万(旧币),营业执照增加“照相机制造”一项,并以莱卡ⅢC型相机为蓝本,开始仿制相机。

1955年,国家提出了“改造工商业、走公私合营的道路”。
1956年4月18日,平和机械修理厂与万象工艺社、利群工艺社等四家私营企业,合并组建成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

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成立之后,仿制什么型号的照相机?就摆到了公方代表张思同志的案头上,为了尽快把选型之事定下来,张思把四家私方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照相机选型会。在会议上,原劝业场二楼万象工艺社的于秉福先生提出:国内使用120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居多,仿制120相机市场前景广阔,而且120相机机构简单,便于厂房设备简陋和人员技术力量薄弱的工厂仿制。以玛米亚120折叠相机为蓝本,适合国情,更适合咱们厂的厂情。

技术厂长刘东林先生则认为:玛米亚6型折叠相机零件虽少,但属于多种工艺产品,莱卡虽是高精产品,但工艺工种少。平和机械修理厂自1946年创建之初,就以莱卡ⅢC相机为蓝本,展开了相机的测绘工作,并加工了一些相机的零部件,只要我们耐住性子一件一件地攻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肯定能仿制出样机来。我国135相机尚未流行,主要原因是国外135相机价格昂贵,而我国不具备生产能力所致,只要我们厂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相信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于秉福与刘东林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张思同志在征得多数同志的意见后,拍板决定选“玛米亚6型相机”为仿制蓝本。选型会上的“于刘之争”,亦成为天津照相机厂工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人不晓。

仿制蓝本确定之后,全厂十几名员工在张思和刘东林的带领下,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相机除镜头的光学玻璃采用了进口材料外,其余480多件零部件均采用国产原料。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地日夜奋战,试制过程仅仅用了54天的时间,两台七一样机终于在党的生日之前成功出炉了。“七一相机”在多伦道的马路上进行了测试,刘东林亲自持机拍摄,十几名员工围在他的身边,12张胶片很快拍摄完毕,冲印出来一看,效果还不错。

1956年7月2日,天津日报在显著位置上,报道了“七一相机诞生”的新闻,文中还附了一张用“七一相机”拍摄的街景照片。事隔几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刊载道:“铁幕下的中国已经能制造相机了,在不远的将来,相机市场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新中国能自己制造照相机,这对西方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震动。

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成立之初,在天津平和机械修理厂的旧址,说是工厂,其实就是两间门脸房,面积不足80平米。

据刘东林先生讲:平和机械修理厂就是两间作坊式工厂,不过车、铣、刨、磨的设备各有一台,当时机械匠在我国少之又少,真正能上手干活的师傅不多,其他人只能打打下手。“七一相机”的试制过程,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设备条件下完成的。

两台礼品样机制成之后,又断断续续试制出30余台相机,由于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所限,厂领导决定继续转型,大量生产商品化的“幸福牌”120简易相机。与此同时,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迁到新厂和平区新华南路210号。“七一相机”虽属于试制品,但它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崛起,从天津照相机公司的产品招贴画上,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以“中国第一个生产照相机厂家、中国第一个照相机的诞生地”为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