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是《刘三姐》
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是《刘三姐》。
该片导演是苏里,女主演是黄婉秋,于1961年全国上映。
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的歌仙,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的传说起始于唐中宗年间。历代文人学者对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据有关史料记载,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都有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尤其在广西,许多市、县的县志,甚至于家谱中均有刘三姐的记载。有的地方还以实景实物来辅以佐证,如:三姐河、三姐桥、三姐田、三姐崖、三姐庙、三姐墓、三姐书屋、三姐歌洞、三姐石像、三姐石扁担、三姐对歌台……总之,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图:1961年版《刘三姐》剧照,主演黄婉秋)但世界人民知道广西是山歌的海洋,刘三姐的故乡,在很大程度上却来自于电影《刘三姐》的影响。
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陆电影《刘三姐》讲述的并不是神仙的故事,而是普通人民的故事。
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来到这里。老渔夫把刘三姐留在家里。刘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找寻,赶到这里。于是,刘二和刘三姐同老渔夫、阿牛与舟妹住在一起。他们上山采茶,下河打鱼,过着勤劳的生活。刘三姐和姑娘们在山上边采茶边唱歌。
地主莫怀仁霸占茶山禁止姑娘们采茶,在刘三姐的鼓舞下,乡亲们拔掉禁止采茶的牌子。
莫怀仁又妄想禁歌。刘三姐要与莫怀仁对歌并告诉他只要他在对歌中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依仗财势,请来秀才和刘三姐对歌。刘三姐的山歌像犀利的宝剑向莫怀仁投去,她战胜了对手。
莫怀仁对歌失败后又施毒计,把刘三姐抢到家中进行威胁利诱,刘三姐坚贞不屈。阿牛连夜深入莫宅把刘三姐救走,莫怀仁带领家奴乘船追赶。群众掩护刘三姐,机智巧妙地愚弄了莫怀仁的家奴。黎明,刘三姐和阿牛来到河边大树下,他们用山歌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该片所宣扬的是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智慧,反衬的是剥削阶级的愚蠢和贪婪。本片主人公刘三姐是个勤劳美丽且善歌的女子,她以山歌为武器,在封建黑暗势力的迫害下,刘三姐被迫离开了老渔夫家。但她的歌声并未停止过,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她都用自己热情战斗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民众同封建黑暗势力做斗争,也以婉转动听的山歌,表达内心的爱情。
《刘三姐》融合音乐片、风光片等多种样式,被归入歌剧片之列,既是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片,也是迄今为止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的音乐风光片。该片后来在港、澳及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片王”。在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奖。影片中抛绣球的场景阳朔大榕树早已成为桂林的一个著名景点,而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在影片中的银幕形象深入人心。
《刘三姐》中的“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这个当年只有十六七岁唱彩调剧的姑娘,随着这部受观众喜欢的影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声名远传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之后《刘三姐》遭遇时代变故,遭到停播禁演,也使得一个平凡的人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
彩调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黄婉秋祖籍广东梅县,1943年12月出生于广西桂林。黄婉秋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当时,广西自治区正在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排演这出戏的剧团和业余团体很多,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100多个,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彩调剧改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黄婉秋非常幸运,她从100多位“刘三姐”中脱颖而出,被导演苏里一眼看中,从舞台走上了银幕。她所扮演的那个清纯俏皮的刘三姐形象,连同影片的诙趣生动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几代中国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电影上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有哪部影片超过《刘三姐》的上座率。”阳光卫视在《纪录中国》的一档《广西民族风情》栏目中对1961年版本的《刘三姐》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在一个只剩下阶级斗争文化的年代,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以她纯自然的美征服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是一代电影观众的梦中情人。
电影《刘三姐》在美国的演出,竟然打败了《飘》的纪录。即便是在欧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只要有华人他们都肯定看过《刘三姐》,会唱《刘三姐》。在一个华人最悲惨的年代,电影《刘三姐》成为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的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非常出名的华人企业家,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经深情地说:“刘三姐是中国最大的统战部长,她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历经文革十余年磨难,黄婉秋在文革后又重新走上了艺术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塑造了许多新的戏剧形象,也担任过文化方面的领导职务,迄今为止一直奋斗在传承山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新人的艺术战线上,而她本人多年来“德艺双馨”,一直被广大观众尊敬和爱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