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科学实验由华蘅芳和徐寿完成

华蘅芳(1833—1902年),江苏无锡人。同治初年与徐寿合作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5年进入江南制造局,与人合译西方数学、地质书多种,本人也有许多数学专著,合刻为《行素甲轩算学》23卷。

还在上海格致书院等地讲学,培养出一批数学人才。

在华蘅芳身处的那个时代里,读书人已经很难安然坐于书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离他家乡不远的江面上,正游弋着挂有各色国旗的外国军舰。

在父亲的支持下,华蘅芳走访了无锡城中一位“好格致之学”的匠人徐寿。对于华蘅芳个人来说,他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但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史来说,却从此翻开了全新一页。

随后,华、徐二人完成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近代科学实验——他们买来洋枪,将麻雀绑在竹竿顶上,选取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射击,来观察子弹的运行情况,终于弄清了抛物线的原理。就此,华蘅芳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抛物线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几何学著作。徐寿则为这部书画了插图。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华、徐两人一起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第一批机床、兵船和近代枪炮……

1874年,徐寿与西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搜藏“各国瑰器”,资诸生考研。这是中国第一座近代理化学院。华蘅芳出任算学教习,不取一文报酬。同时,他还承担着繁重的译书工作。

华蘅芳几乎不懂英语,他只能与粗通中文的外国传教士合作。每天早晨,华用过早饭,便徒步走到传教士家中,听口译,做笔录,午饭大多时候是自己带的干粮,到了深夜,再带着一天的笔录回到住处,重新推敲整理。

此时的华蘅芳将近40岁,本该年富力强,但长期译书,他的身体已经逐渐衰弱,头上也出现了丝丝白发。等到翻译《地学浅释》这本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名著时,他一度身患痢疾,连续便血。可即使如此,他仍带病工作,以至后来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当老友徐寿来住处看望时,华蘅芳早已是极度虚脱,“呈面无人色之状”。

译书工作极为繁索,以致儿子夭折时,他未能及时赶回;妻子重病也无暇探望,病危之时,他才奔回家中,妻子已奄奄一息,不能说话,这也成为他的终身遗憾。

他为后世留下了累累硕果——与外国人合译出版了12种,共171卷十数万字的近代科技著作,内容泛及数学、地质学、矿物学、航海、气象、天文学等。梁启超称赞他的“译著兼信、达、雅三者之长”。近代数学的许多名词,如代数、几何、三角、微分、积分、函数、对数等,基本上都来自于华蘅芳的译本,这些译名甚至流传到了日本。

1898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华蘅芳不顾年老体弱,出任家乡一所新式学堂的总教习。在旁人的记载中,这个白发老人“口讲指画,不辞劳瘁。日课之外,复编讲义,务以详明晓畅,启发后来”。有时,他还故意将算题算错,鼓励学生纠正,并自嘲道:“先生老矣,算学竟不及尔等。”

晚年的华蘅芳,曾先后接到数处高薪聘请,但他坚拒不受。终其一生,“敝衣粗食,穷极终身”,从不存求禄进仕之想,身殁之日,家中竟无一丝余财。

逝世前数月,在家乡的湖泊边,这个数学家曾这样写道:“……傍晚之星,初见一点,旋见数点,又见数十点、数百点,以至灿然布满天空。”

而他本人也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一颗启明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