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殿试始于武则天时

中国最早的殿试始于武则天时。

殿试,也称廷试。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这个制度始于唐朝武则天时,当时的殿试登第者称为进士。

到了宋太宗时,殿试分为五甲之制。

北宋初年和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

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宗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宗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

元顺帝时,将进士分为三甲和一甲,只限三人之制。

明、清沿用元的殿试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