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是新疆的坎儿井

中国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是新疆的坎儿井。

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坎儿井在中国集中在新疆,新疆90%以上的坎儿井又集中在吐鲁番、哈密和木垒。来吐鲁番参观坎儿井必不可少。新疆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 1000 多条,总长度 3000 多公里(其中仍在沿用的坎儿井 686 条,已干涸的坎儿井 354 条),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旱的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是中国最大的葡萄产区。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中叫“坎儿孜”,是地下水道的意思。

它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澇霸(蓄水池)四部份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再把水引到地面。资料显示“坎儿井与汉文史书上所说的‘井渠’相似。‘井渠’最先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前后在今陕西大荔一带开凿的,称龙首渠。史学家一般认为,坎儿井是汉代内地的穿井技术传到新疆后,由新疆各族劳动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发展改进而成的。

坎儿井在清代乾隆时期有个大的发展,最早在吐鲁番,只有30多条,后由林则徐、左宗棠大力推广,发展到托克逊、鄯善、哈密。

解放前吐鲁番已有1000多条长达3000多公里的坎儿井,比大运河还长1300公里。哈密也有近500条。1991年仅剩234条。坎儿井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坎儿井水源减少,现有的坎儿井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机电井大量出现。为了抢救坎儿井,增加新水源,哈密人大胆探索在坎儿井中打自流井,试验取得了成功。这种“井中井”不仅利用了潜水而且增加了深层的承压水补给,使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20世纪50年代,坎儿井水灌溉面积占吐鲁番总耕面积的70%以上,是维系当地人们生存的生命之泉。近年来,因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坎儿井里的水锐减。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已降到20至30米。1950年,吐鲁番地区有耕地24万亩,现在扩大到120万亩。为了解决耕地缺水之急,只有开采地表水,在一些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水库,使得渗入地下的冰雪融水日益减少,坎儿井的补给水源遭遇重创;还有用水大户油田,每年要用水500万立方米。据介绍,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已经由50年代的1273条锐减至现在的700条。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和雪水供应大幅度减少,吐鲁番地区水源不足造成对坎儿井水流量锐减,与此同时,参观坎儿井工程商业化运作,超负荷游客影响坎儿井工程的维修,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工程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商业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