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制作制度是简书制度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简书和帛书。它们在中国古代使用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从殷商到南北朝时代,成为我国书籍史上的一个主要阶段,书史上称这个时期为“简书时期”。
在近1700年的使用过程中,简书逐渐形成了具有其特点的一整套制度。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制作制度即简书制度。简书制度有竹片、木片两种制度。用竹片做的叫“简策”;用木片做的叫“版牍”。因此,这种制度称为“简策制度”或“版牍制度”。
“简”是一根竹片。一部简书由许多简组成,把许多简编到一起,就叫“策”,也可称“册”。编策用的绳叫“编”,一般可用麻绳、皮绳、丝绳来编。
“牍”是一块木板,但只有写了字后才称“牍”。版当时的主要用途是写录品名或户籍。这时的版牍叫“籍”或“簿”。它另一用途是画图特别是地图,再一种用途是书信来往。如果没有竹子的地方可用木条代竹片,所以也有“木简”之称。
简书的书写工具,有毛笔、墨、砚、刀。
用毛笔蘸墨写叫“笔”,写错了就用刀刮去叫“削”。
作为书写工具的刀,叫作“书刀”,可以在简上刻写文字。
简书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史称为“简策制度”。这种制度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书制度是中国文化奠基时期的著作的先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纸料书籍的雏形。其制度一直影响到现在。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卷轴制度、印本制度以至现代铅印制度都影响很深。
现代铅印书籍中,还有许多习惯用语、名词概念、书写方法是沿袭简策时期的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