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获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华裔学者是施一公

著名生物学博士、教授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郑州市。

1985年,作为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赛区的第一名,被保送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89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赴美国留学;
1995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2001年获该校终身教职,2003年被聘为正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因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2003年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该奖是世界生物学界一项有极高荣誉的奖项,他是该奖项设立17年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生命科学研究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09年,施一公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生活环境,回国开创研究工作。

2010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因其对细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而与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格哈德-哈默一起分享了“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于2006年捐赠设立,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