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古典目录学著作是东汉的《七略》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图书的查寻、鉴定、著录、评价及目录的编制,完成向读者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任务。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是科学研究的指南。

中国对目录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对甲骨文献进行管理,目录工作便开始萌芽;
春秋时代,孔子整理古籍所采用的许多目录方式,成为古典目录工作的雏形;

到了东汉时代,刘向、刘歆(读音“新”)父子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标志着中国古典目录学正式诞生,目录学传统开始确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题解式书目——《别录》,也是我国最早的文摘。在他们父子编撰《七略》的时候已进入东汉时代。

刘向、刘歆父子同校西汉宫廷藏书,由于官府藏书散乱,刘氏父子经过仔细校对,撰写《七略》一书,成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分别是〈辑略〉(学术简史)、〈六艺略〉(儒家经典类)、〈诸子略〉(战国时期的九流十家)、〈诗赋略〉(文学作品)、〈兵书略〉(军事书籍)、〈术数略〉(数学、天文、星象、历法)、〈方技略〉(医药、巫术)。

《七略》除了《辑略》是学术简史外,其他六略对中国的典籍提出六种分类法,后来由于兵书渐少,最后演变为四部分类法,《黄生借书说》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可惜《别录》与《七略》早已失传,班固编写《汉书-艺文志》时大量引用,可从《汉书》识其概貌。

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将六略改为四部,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略〉,乙部录“子书”相当于〈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相当于〈诗赋略〉。

南朝时宋人王俭在《七志》将〈诗赋略〉改为〈文翰志〉,梁阮孝绪又将之改为〈文集录〉。对此,阮孝绪在《七录序》解释:“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为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清人姚振宗辑录《七略》的佚文。

范文澜对《七略》指出:“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上是辉煌的成就”。

继而,历代众多著名学者涉足目录学领域,承前启后,溯源逐流,不断充实完善。

到鸦片战争为止,中国的古典目录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古典目录学或中国传统目录学认为: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和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中国古代目录可分为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两大类,综合性目录包括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撰修目录和版本目录等;专科目录则为著录某一种学科书籍的目录,如中医学方面的目录《圣济总录》和《本草纲目》等、佛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儒家经典专科目录《经义考》、戏曲目录《录鬼簿》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