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己做的第一把小提琴诞生于青岛

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谭抒真,生长在青岛的一个医生之家。

他九岁学习拉二胡,十四岁时跟俄罗斯小提琴家霍洛舍夫斯基学习小提琴。霍洛舍夫斯基住在金口一路是一位教学严谨的小提琴家,师从他学习小提琴的有俄罗斯人、中国人、英国人,谭抒真是他的得意弟子。

谭后又师从欧鲁夫(Ovloff)学习小提琴。谭抒真在俄罗斯教师的严格教授下有了较高的水平,他去上海报考音乐学校,但老师说:你的水平与我差不多了。结果没当成学生而直接被学校聘为教师,以后为美国旧金山音乐学校的名誉博士,几个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

1930年谭抒真回到青岛。谭抒真认识了一位中学老师——王玫,他当时是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音乐教师。在谭抒真的介绍下,他们一起参加了青岛(业余)交响乐团,同为小提琴手 。青岛(业余)交响乐团的指挥是俄罗斯人宾林斯基,有着较高的指挥水平。王玫回忆,交响乐团的人数不多,不到40人,大部分是俄罗斯人。

作为一个业余交响乐团不以赢利为目的,在推广着高雅艺术。夏天会在第一海水浴场的音乐台演奏,春天会在中山公园的大草坪上演出。有很多的老青岛人记忆犹新。有人写道:“春风微拂的夜晚,中山公园的一株大法国梧桐树下,乐团演奏着贝多芬、海顿……浮云掩月,万籁俱静,曲如流水,我们沉醉了!”

在中国人倍受外国人歧视的岁月里,王玫他们所在的业余交响乐团也不例外。王玫一直使用进口的小提琴,而当时中国不生产小提琴。为了压下洋人的傲慢气焰,为中国人争光。1935年,王攻下决心自己制造小提琴。

于是,他解剖旧琴,翻阅有关资料,苦心研究并了然于心。这样,王玫只凭从刻字铺买来的一块梨木板和自己床板锯下的一块木板,七搞八搞,不到半年,便制成了。

由于梨木板是上百年的自然干燥的木质,他自己那块床板也有5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样,这把小提琴本音圆润、明亮、柔和、甜美。

这只琴表现出来的穿透力和传动力,引起了外国人的极大注意,他们自充内行说:“这把琴出自意大利斯特拉底亲手”。当王玫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制作的“时,外国人目瞪口呆,羞怒不堪。王攻愤然离开乐团,发誓一辈子不拉洋人的琴。

中国人王玫制造的中国第一把国产小提琴当时传媒予以了报道,轰动了青岛乐坛,为国争了光。

王玫又先后制作了20多把小提琴,这些琴都送给了有志于音乐而又无力购买小提琴的穷朋友和穷学生,从未出售过一把。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北京乐器厂的厂长。

俄罗斯的贵族、富商都让子女从幼年起学一样西洋乐器,当他(她)们来到青岛后,很多人以教授乐器作为收入的一部分。在20世纪的30年代,青岛的“琴童”很多,有的长大以后进入了音乐学院,有的以此陶冶情操。

因此青岛的西洋音乐根基一方面来自于这些外国人的熏陶,但也是他们在那个时代对中国的轻慢激发了中国人自尊自强的决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