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维吾尔族古装故事片是《艾力甫与赛乃姆》

中国第一部维吾尔族古装故事片是《艾力甫与赛乃姆》

中文

中国第一部维吾尔族古装故事片是《艾力甫与赛乃姆》,上映于1981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语言为汉语普通话。

这个故事改编自同名的维吾尔族民间长篇爱情诗。

这是个古老年代里的故事,表现了宰相艾山的儿子艾里甫与公主赛乃姆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揭露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编剧艾力-艾则孜、祖农-哈迪尔,导演傅杰。男女主演分别为买买提祖农-司马依(Maimaitizhunong)和布维古丽(Buweiguli)。

(图:中国电影《艾力甫与赛乃姆》的海报)

《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民间爱情叙事长诗。在维吾尔人民中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长诗的基本情节为国王阿巴斯之女赛乃姆,与丞相艾山之子艾里甫经他们的父亲指腹为婚。十多年过去了,艾里甫与赛乃姆都长大成人,在经院学堂学习时,他们同窗攻读,在耳鬓厮磨中产生了爱情。

继任宰相夏瓦孜为了篡夺王位,妄图让自己的儿子阿不都拉娶赛乃姆公主为妻,他设下阴谋诡计,诬陷艾里甫,迫使国王阿巴斯撕毁婚约,定艾里甫反叛之罪,并将他全家驱逐出境。

艾里甫被驱逐出境后,遇到一位美丽女首领迪力阿拉木。她被艾里甫对赛乃姆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便同本部落的山民一起,帮助艾里甫回到了阿巴斯汗国。

艾里甫不顾艰难险阻潜入宫中当园丁。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携赛乃姆私奔出走。

以哈斯木为首的朝臣,极力为艾里甫伸张正义,揭穿了夏瓦孜父子为篡权而害死艾山和迫害艾里甫的阴谋诡计,国王如梦初醒。历尽千辛万苦,一对恋人终于破镜重圆。

这部叙事长诗在乌孜别克、土库曼、阿塞拜疆、卡拉-卡勒帕克和土耳其等民族中还有若干不同的变体。这些不同的变体,都是从原在中亚广泛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衍变而来。

在《艾里甫和赛乃姆》的诸变体中,情节是从阿巴斯王的家庭生活开始展开的。在长诗中,阿巴斯王先是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失却公正的君王,后来终于幡然悔悟,站到正义一方,从而表达了人民要求“公正君王”的理想。“公正君王”的理想是在15、16世纪维吾尔文学中出现的一个传统主题。在长诗《艾里甫和赛乃姆》中,这一理想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表明它同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  

《艾里甫和赛乃姆》在民间有多种异本。在这些异本中,以哈吉-玉素甫于1873、1874年在喀什的抄本较为完整。这部手抄本以 100页的篇幅抄录了1500行的总共68首诗(歌)。除这个抄本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大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图书馆,还收藏有这部长诗的若干种石印本。所有这些异本的内容、结构和主人公尽管在某些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描写爱情;并试图多方面地深入开掘这一主题。

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是基本的主题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爱情经历的描绘,反映了人民对压迫阶级的仇恨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长诗《艾里甫和赛乃姆》中,也是通过描绘爱情经历,揭露帝王同人民之间的矛盾。在长诗的情节发展中,以帝王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及其腐朽、不义的制度为一方,而以其对立面——艾里甫和赛乃姆所代表的要求正义、平等和自由的人民为另一方。艾里甫和赛乃姆从而成为反抗在政治、道德和精神上日益腐朽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反抗中世纪封建宗法政权给人类造成的各种灾难、反抗封建宗族封建婚姻制度、为自由和平等而奋战的人道主义的典型的叛逆者们的代表。

长诗中所描绘的艾里甫和赛乃姆的爱情遭遇,是当时维吾尔人民悲惨命运的典型写照。它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维吾尔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成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文学遗产。

《艾里甫和赛乃姆》是按维吾尔民间长诗的传统风格,以韵文、散文交替构成的抒情叙事长诗,它的音乐性极强。维吾尔人民著名的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也被应用在《艾里甫和赛乃姆》中。长诗中有近50个双行是用“十二木卡姆”曲调吟唱的。

《艾里甫和赛乃姆》长诗的某些段落被谱以维吾尔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作品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有三种抄本,已被改编成话剧、歌剧和电影。

1934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第一次被孜牙-赛买提改编为剧本,在伊犁由伊犁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艺术社“萨那伊奈底斯”艺术团首次上演,并在新疆各地多次演出。

该剧是第一部立于舞台上的维吾尔族经典剧作,它的成功演出不但标志着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街头戏已走上了戏剧舞台,而且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说唱表演及“麦西莱甫”娱乐活动到维吾尔剧的发展轨迹。

它的演出成功,使得许多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推动了新疆地区维吾尔剧舞台艺术的发展。该剧的演出成功,不但对于维吾尔剧的形成和完善,及今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奠定了维吾尔剧以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戏曲曲种的独特艺术特征。

1981年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在长诗基础上改编的彩色故事片《艾里甫和赛乃姆》摄制成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更广泛的影响。这首长诗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珍宝。

Englis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