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起源于佛教俗讲的变文

变文,是中国唐朝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佛教通俗化、佛经再翻译的运动。由于佛经经文过于晦涩,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

从音乐的角度考察,“变文”亦算作是一种音乐和讲唱艺术。

变文多取材于佛经或中国民间故事,加以铺述改写。变文的取材,大体有三种:
一是带有佛教故事的变文,如《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破魔变文》、《维摩诘经变文》、《金刚经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等;
二是史料性质的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等;
第三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文》、《董永变文》等。

变文中多使用佛教语,如“多生”、“罗刹”、“涅槃”、“转世”、“知识”、“天女”、“天堂”、“帝释”、“佛国”、“净土”、“发善愿”、“阿耨池”、“五浊恶世”等。

变文和甲骨卜辞一样,是近代才发现的重要文献。1899年五月,英国人斯坦因(A. Steine)带了一个姓蒋的翻译,到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变文手抄本以后,对于变文的研究才逐渐为人重视。

1920年王国维发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是最早研究变文的拓荒之作,书中最早称之为“通俗诗”、“通俗小说”,罗振玉则称“佛曲”,1929年,郑振铎第一次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他于《敦煌的俗文学》中说:“这种俗文虽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的名之曰‘俗文’,曰‘变文’”。

中国的长篇小说乃起源于佛教俗讲的变文,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说法

变文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

变文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句式;散文多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骈语,也有使用口语白话的。

散文部分和韵文部分的结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散文讲述故事,而以韵文重复歌唱所讲述过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引起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另一种方式是用散文串起情节,而用韵文铺写情状,两部分内容不相重叠,而有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好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