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新疆博斯腾湖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博湖两县间的博斯腾湖,处在天山中部焉耆盆地中央。
湖面海拔1048米,湖水水面面积1019平方公里,湖汊沼泽面积400平方公里,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
开都河自西北注入,湖水从西南流出为孔雀河。湖周水草丰美,为优良牧场。
阳春3月,正是“十里桃花,十里杨柳”的季节,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出发,驱车北行70公里,就可畅游这座富饶美丽的湖泊。
开都河、清水河、黄水河、乌什塔拉河,象一条条飞舞的银龙,穿越戈壁荒原,流经田园绿洲,把天山雪峰的冰川积雪溶化注入湖中。
美丽的孔雀河就从这里发源,冲过著名的铁门关山隘,滋润着库尔勒绿洲的肥田沃土,最后消失在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湖滨风光花团锦簇,登上小船,泛舟湖上,向对岸驶去。这时,又象闯进了绿色的王国。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芦苇,好似雨后春笋,万笏朝天地从湖中伸出头来,一直铺向水天相连的远方。
饱览着这一泓绿水,满目滴翠的苇湖春色,叫人悦目赏心,留连忘返。
博斯腾湖周围遍长芦苇,面积多达400平方公里。如果不在收割季,人们是不敢贸然进入苇湖的。因为漫无边际的苇湖,到处生长着四五米高的茂密芦苇,完全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一旦误入,很快就会迷失方向,一时半会休想转得出来。
这里到底可以出产多少芦苇,无人能说得清。每年入冬湖上结冰后,附近的村民和国营农场的职工一起来割,一直割到冬去春来,湖冰解冻,也只能割下一部分。为来年芦苇更茂密地生长,割剩的大片大片芦苇,只好一 火焚之。
芦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植物资源,既可作建筑材料、造纸原料,又可制造粘胶纤维,与棉、毛、丝、麻混纺,织成柔韧漂亮的纺织品。
博斯腾湖还有着丰富的鱼产,尤其盛产大头鱼和尖嘴鱼,鲜美异常,闻名全疆。
1956年在这里建立了国营渔场,1966年,在湖滨成立了水产养殖场,自己孵化鱼苗,大量放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引来了鲤鱼、鲫鱼、扁鱼、武昌鱼和五道黑等十几种鱼品,使这里的鱼群更加丰富多彩,产量大增,成为新疆的重点渔业基地之一。
这里水草丰茂,水位稳定,是麝鼠生长的理想场所,通过引种放养,这里在20世八十年代即已成为新兴的“麝鼠之乡”。
麝鼠全身是宝,麝鼠皮在国际皮货市场上,被称为“软黄金”;麝鼠肉肉质细嫩,鲜美可口;麝鼠脐部皮下一对香囊所分泌的麝香,是制造高级香水和各种化妆品的上等原料。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湿地总面积达1400多平方公里。早期由于博斯腾湖周边没有什么工厂,湖水没有较大污染,水质很好,所以湖里生存着30多种鱼类,每年仅出口日本的池沼公鱼总量就有1000多吨。
博斯腾湖水域面积曾超过1600平方公里,湖周围湿地遍布,野生芦苇面积曾一度达到60多万亩,是我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和新疆两大重要渔业基地之一。
经过芦苇湿地的过滤,大部分流入湖区的污水被有效净化,有机物也得到有效降解,这相当于给这个湖泊再造了一个“人工肾”。
博斯腾湖也遇到和新疆湿地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水的危机。
2002年,博斯腾湖的水位一度达到了历史的高位,湖的水平面达到了海拔1049米多,而如今,博斯腾湖水位降了将近4米,只有海拔1045米多,正在逼近最低的水位警戒线。
过去20多年间,由于注入湖区的水量不断减少,博斯腾湖芦苇湿地大量消亡,湖泊“自净”能力不断削弱。与此同时,周边工农业污水大量注入博斯腾湖,致使湖水矿化度不断升高,已由淡水湖逐渐演变成微咸湖。
由于水量减少、外来物种威胁、水利建设等原因,博斯腾湖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疆大头鱼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由于游客和居民喜欢挖掘湖边的一种蘑菇——苇子菇,导致红柳等植被被破坏,这都是博斯腾湖保护民面临的一些问题。
为修复博斯腾湖的生态,从21世纪初起,博湖县先后“叫停”了湖周边主要污染企业的各种排污行为,并斥巨资帮助当地企业购置污水净化设施,同时,组织多家企业参与大规模人工育苇修复生态工程,使得湖边湿地迅速恢复、扩大。
2012年10月1日,《新疆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据博湖县最新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11月,环绕博斯腾湖的芦苇面积已恢复到60万亩,其中人工芦苇湿地超过2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