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被授牌的“中国洮砚之乡”是甘肃省岷县
甘肃洮砚和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石质名砚,早在唐宋时期就已驰名海内外,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列其为国宝。创造了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应有地位和灿烂篇章。
洮砚石料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岷县一带洮河流域峡谷内,地处东经104°45′,北纬35°58’左右,因此地历史上属洮州管辖,石料又濒临洮水,故称洮砚。
从卓尼县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岷县西江乡、稞驮乡境内,在直接线长约50多公里,宽约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深处储藏着举世闻名的洮砚石料矿,储藏总面积约100余平方公里,因之,洮硕石矿一脉数苗,公认的以卓尼县洮砚乡洮水东岸的喇嘛崖底石料为最佳,此崖峭壁耸立,崖底洮水急流,垂直高度500余米,东、北、西与土坪相接,唯南面岩石裸露可采,旧时在此处编筏等枯水期才靠近掘坑采石,洮砚石,是水成岩的一种,又名辉绿岩。
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著《洞天清禄集》中赞道:“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而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赞洮砚:“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以青铜润如玉”。
洮砚石质坚细莹润, 发墨细快生光。墨贮于砚中,冠盖成珠,月余不涸,亦不变质。它保湿利笔,纹理如丝。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墨绿亦分深浅两种浓度,深者近于黑色。最上品为绿漪石,俗称“鸭头绿”,其次为辉绿色的“鹦哥绿”,淡绿色的“柳叶青”。带黄标者更为名贵,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说。还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红色者可与辉绿石媲美。
洮砚雕刻精致,品种繁多,风格典雅。款式在外形上虽然千姿百态,根本区别只有单砚和双砚两大类。
单砚只有一片,双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洮砚虽有方、圆等规矩形,但崇尚自然造型,即保持原材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墨池、水池、砚盖各得其所。
洮砚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这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透雕图案的真实感、立体感很强,富有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加使用价值,透雕镂空后的凹底安排为砚台的水池。如透雕的荷花下贮满清水,则成了充满自然生趣的莲池图。洮砚千年的雕刻历史,洮砚乡亦农亦工的砚师们创作了成千上万的精美图案。因为历代皇朝刻制贡品,以龙凤为题材的传统图案成了代表性图案,如“龙凤朝阳”、“二龙戏珠”、“五龙闹海”等,也有宗教器物图案。更多者为花木山水、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皆随砚工深厚寓意,立于砚上,玲珑剔透,优美风雅。洮砚盖上适于刻字,刻有诗词名句、名家警句、座右铭、图案点题、惠赠互勉、遗训等。今人、后人创作无穷,将使洮砚艺术更加璀璨光辉。
洮砚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珍爱,亦被收藏家视为珍品;更为馈赠之高级礼品;也作为传家之宝。能得一砚,堪值自豪。
2010年7月,甘肃岷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洮砚之乡”,授牌命名仪式在甘肃岷县举行,这是该县继获得“中国当归之乡”、“中国花儿之乡”后的又一殊荣。
近年来,岷县加大洮砚产业发展力度,积极对传统洮砚加工老艺人加强保护,成立了洮砚文化研究院,加大洮砚文化研究、洮砚创意设计、洮砚制作技艺和包装、专业人才培训,使洮砚的质量和制作工艺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2010年数据),岷县全县有大型洮砚企业2个,洮砚经销铺9个,洮砚加工作坊15处,在岷县维新乡24名洮砚艺人长期在家里制作、加工洮砚。如今,岷县洮砚远销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600多万元,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2008年6月,洮砚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洮砚雕刻艺人李茂棣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洮砚代表性传承人,徐哲、赵成德、马文科3人被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授予甘肃省非遗保护项目洮砚代表性传承人,岷县已对洮砚加工技艺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但被授牌后,却有许多网友为卓尼县抱不平,引发了口水之战。
和卓尼洮砚乡一样,岷县维新乡武旗村的洮砚雕刻师马胜强、卢景平他们的村子也在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及引洮供水工程中“消失”了,他们和村里的几百户村民一起移民到瓜州。
尽管已经移民,但是马胜强、卢景平他们始终还是被卓尼的同行们称为是“岷县的”。在2010年7月之后,这种地域上的划分痕迹在坊间洮砚雕刻行业里似乎显得更加的泾渭分明。
2010年11月初,就在位于卓尼县的“宋坑”被水彻底淹没一年之后,著名的洮砚雕刻师马胜强又一次来到这里。
淹没于水下的“宋坑” 对于36岁(2010年)的马胜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雕刻洮砚的他就出生在距离“宋坑”所在地——卓尼县洮砚乡不足两公里的岷县维新乡武旗村。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叔叔马文科——一位甘肃制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洮砚雕刻。马胜强说,几十年来,他眼中手中过了无数出自“宋坑”的洮砚石,“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外,色彩绚丽更是它独特的优点,‘宋坑’鸭头绿、鸨鹈血、羊肝红、玄璞、瓜皮黄等更是洮砚中的上品。”
作为洮砚雕刻师,马胜强每次来这里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淘石”。尽管每一次来这里,洮河砚石材的价格都会被刷新,但是,这一次,石材价格尤其是那些出自“宋坑”的数量极少的极品石料价格还是涨得惊人。“‘宋坑’中的极品石料价格较前几年上涨了10—20倍,超过30厘米的不再论斤要价,每块按大小卖到1000元至2000元。”马胜强说,石料价格的抬升也让“宋坑”精品洮砚一年一个价。“即使一天一个价,现在要想找一块‘宋坑’石料还是不太可能了,它已经成为洮砚中的绝品了。”
卢景平从17岁开始洮砚雕刻,小时候很顽皮的他常和村里的小伙伴去喇嘛崖一带玩耍,等到开始干洮砚雕刻这一行的时候,像“宋坑”这些出好石料的洮砚开采地他自然是少不了去的。
“古时洮砚石就在喇嘛崖悬崖上紧靠洮河水的一侧开采,这里开采的石料就是宋坑石,俗称‘老坑石’,是雕刻极品洮砚的好材料。”卢景平说,老坑石的开采都是最原始的靠人力手工挖,挖出石料后靠人力背送运输,这里的洞口只容纳一人出入,所以开采实属不易。他曾进到“宋坑”里,在那里就看到过一具采石工的尸体,是被洞内坠落的石头砸死的。
“其实早在10多年前,老坑就基本上挖不出石料了,在被水淹没之前,洞口大多已坍塌。”卢景平说,所以现在市面上的老坑的东西都是出自多年前个人囤积所有,而出售价格被誉为“天价”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宋坑”石料物有所值不仅仅在于坊间,其在历史上也是有说法的。
“洮砚产于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质结构为秦岭古生代的泥盆系,矿代形成于3.5亿年间,矿体分布层平均64厘米。矿产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开采点有喇嘛崖、水泉湾、卡古直沟等多处,其中以喇嘛崖下层洮砚石料矿代上宋代老坑所产石料‘窝子石’最为名贵。石料特点是:结构细密,滋润滑腻,硬度适中,色泽典雅。因其石料濒临洮河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发,贮墨日久不干,故称雄于砚林。石料以绿石为主,名曰鸭头绿。”《卓尼史话》中的这一段记述清楚地阐述了“宋坑”石料的价值所在。
囤积了近30吨的洮砚石材,让身为甘肃工艺美术大师、洮砚雕刻名家的刘爱军心里稍微觉得踏实了一些。
卢景平和马胜强他们囤积的石材比刘爱军少一些,大概都在二十五六吨。
他们三人一个共同点是囤积的都是卓尼喇嘛崖的石材,其中又以老坑的石材为主。
10多年前,像刘爱军他们这样消息灵通的一批雕刻师就开始着手囤积收藏喇嘛崖老坑的石材。如今,被水淹了的老坑如果还有石材面市,那就是出自像他们这样早年间进行囤积的收藏人之手。事实是,终究像刘爱军他们这样能囤积这个数量的雕刻师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时候,更多的民间洮砚雕刻师是以岷县的颗沱石为主。“岷县的石头若作为新型工艺品的原材料是非常好,但作为制砚石材,还得真正的‘宋坑’的石头。”刘爱军这样定位岷县的石材。
“我囤积的材料只用于洮砚研究,绝不用于商业化。”就在行业里关于洮砚之乡进行“口水大战”的时候,刘爱军在广州举行了为期8天的洮砚展览。他说,“口水战”甚至传到了广州,对此,他的态度是“有些可笑”。
“现在是赶紧保护有限资源的时候,而不是争夺什么之乡的时候。目前,洮河砚材最名贵的老坑石仅存30多吨,这意味着极品洮砚不久后将无石可雕!洮河砚自宋代以来,采挖从未中断,资源储藏量已见底,目前在当地艺术品市场‘鸭头绿’洮河砚更是难寻踪影,偶有所得,仅为巴掌大小,十分稀罕。”刘爱军认为自始至终研究洮砚就走了一条偏路,“从未将洮砚的研究纳入到一个高层面的文化之上,尤其是雕刻技艺始终停留在狭隘的传统方式上,而这也是导致了洮砚走不出甘肃的原因所在。”
“救洮砚,到底应该救什么?”刘爱军说,“是该救那些数量正在减少的好石材在经过‘匠人’的‘砖雕’之后而白白地毁了好资源。”
和刘爱军一样,秋子也认为目前市场上一些民间“砚瓦匠”雕制的石劣质次而价格不菲的“洮砚”和假洮砚,已经败坏了洮砚的声誉,以致人们怕上当受骗,不敢购买、收藏洮砚……
卢景平现在更多的时候干的活不是去雕刻,而是毁掉雕刻。他时常收一些已雕刻好的洮砚,然后在不破坏石材的基础上,根据石材自然构造,毁掉之前的雕刻,重新进行设计雕刻。“一些好石材就是因为不相符的雕刻技术而给毁了,这种资源浪费的代价真是太大了。”
“现在就是这样,好的雕刻师太缺乏,好石材被大量的匠人们浪费了,可惜得很。”刘爱军说。
2014年10月,卓尼县也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洮砚之乡”匾牌。
从卓尼县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乡,贮藏着举世闻名的洮砚石料矿带。2008年卓尼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卓尼县注册了“宋坑洮”和“洮砚之乡”两个商标,2013年又注册了“喇嘛崖”、“水泉湾”、“洮河砚”三个商标。2014年,卓尼县委、县政府注册了“卓尼洮砚”地理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