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传最早的咏梅诗为南朝梁诗人何逊所作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雅士拿来作诗作词的对象。从很早开始,就有不少关于梅花的佳作,其中包括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的咏梅,还有陆游的梅花绝句,以及后来毛泽东也写过咏梅的佳词。

但是要说我们已知的最早写梅花的诗人还属南北朝时期的何逊,这是一首咏早梅的五言诗。

《咏早梅》

免园标物序,惊世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似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凤台。

朝洒厂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这种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清高自负的思想。

此诗的大意如下:

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开遍京城(今南京)。

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诗中第一句以梅花时节变化最明显的景物来拉开序幕,

诗中第二句的意思也较明显,后世咏梅也大多跟这句意义相似,说的就是一副傲骨黯然,不惧风霜的品质,诗中前两句把作者所见的梅花清晰的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而诗中后三句借用典故以抒发自己对梅花的感情,突出自己对梅花的所感。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是汉代的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

诗人通过自己对梅花的所见所感整首诗可谓是连贯一体,读起来颇有意味,特别是那种积极澎湃之情油然而生。

这诗又题“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何逊本身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联系何逊的身世遭遇,诸如早露才华、受到时人称赞、得到皇帝信幸,但也比较早地被皇帝疏远等,可知这诗是有所寄托的,再结合诗中的意境,我们不难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我们都知道梅花比喻傲骨、坚韧的性格、不屈的精神、不畏强权的精神让人敬佩。而诗人何逊自己即使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可是依然借梅花比喻自己坚韧的意志和高远的志向,永远不会世俗的现实被屈服。

可以说正因为何逊写的梅花,让之后很多的文人墨客受到了影响,也让之后更多的咏梅诗词越来越有喻意,更是让很多人的精神受到了梅花的鼓舞激励而变得更加坚韧。

何逊(472~519),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的儿子。

其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其与同时代的诗人范云结为“忘年之交”。其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其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公元507年(梁武帝天监六年)旧历四月,抚军将军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何逊迁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不离左右。

这首诗即写于第二年早春,诗题也名《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因杜甫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此诗遂引人注目,广为流传。并由此引起许多纠葛。

因有些研究者疏于地理,错把诗中的“扬州”当作今天的扬州,就断言“《梁书-何逊传》不见扬州事。”(《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二十四引旧注)甚至附会出“何逊在扬州为广陵记室”(广陵即今扬州市)的说法(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二十五)。其实,诗中的“扬州”,治所即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