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家中小学内的专题博物馆是佛山二中的”知隐“馆
2012年12月3日,集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石湾素胎印花三足炉、宋代汝窑残件、明成化官窑残件等1万多件古陶瓷藏品的知隐博物馆,于广东省佛山市二中对外开放。
作为藏品的持有者、馆长苏永善却是一位普通中学教师。
2012年5月记者曾做出采访报道,从收藏角度讲述了苏永善老师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及其建馆的点滴故事。
荒地里捡破的“片灰”
认识苏永善的人,都知道他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上,成果丰硕。殊不知他除了做生物与环境的科学研究,他还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爱好,那就是投资收藏古陶瓷。在当今收藏成风、藏家云集的年代,苏永善是佛山少有对古陶瓷有一定见地的专家。十多年来,他通过田野考察采集或自掏腰包,收藏了上万件古陶瓷,其中整器就达一千多件。
少年时期的他,便迷上了收藏,连环画、邮票都是他幼时的爱好,然而古陶瓷所承载的历史印记,才是让苏永善最为着迷的。大学毕业后,1994年,他开始了有目的地收藏古陶瓷,因此他给qq签名趣称自己为“荒地里捡破的‘片灰’”。
佛山藏家黄志伟因收藏认识了苏永善,“他做收藏时,很投入,也很专注”。回忆起苏永善第一次到他家,苏老师一见到他收藏那么多古陶瓷,总是不停地问我,“每一件都要和我讨论,这块碎片是什么年代、出自哪里”,喊他吃饭,他也听不到”,直到晚上八点半,苏永善才被“赶”回家。
多年来,他们成为挚友,一起去佛山郊区、官窑遗址等地寻找地下的陶瓷碎片,到了晚上还打着电筒继续找,对于这样一个拼“命”的朋友,黄志伟只得开心地舍“命”陪君子。
在黄志伟看来,苏永善真的是一个“狂人”,为了筹办博物馆,平时舍不得花钱外出吃饭的他,却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用来购买古陶瓷碎片。“因为有很多出差机会,所以我能到国内或海外顺便淘到一些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古瓷片”。苏永善是一个讲话极有感情的人,他告诉记者,他去故宫、颐和园,看到有施工队在检修,常常会蹲在工地上,从土里寻到旧瓷片,甚至他还总结经验“在北京、西安一些古都,在地上挖一个星期的成绩远远超过在佛山挖一个月的要高。”
广交国内知名收藏专家
苏永善筹办的古陶瓷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第一家专题博物馆,他将其取名为“知隐”,取自《墨子-非攻》“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如果说科学技术可以长人智慧,开阔创造力,那么让孩子多去博物馆走走,更可以让他们从这些文物中感受历史的存在,只有洞察过去,才能把握住未来。苏永善规划着未来,决心组织更多地区的学生和家长都有机会来这里了解中国陶瓷辉煌的历史。
“之前别人都让我把这些拿去卖,我说卖来干什么,我要把它们献给国家”。目前,这些古陶瓷大部分已“进驻”位于佛山二中的博物馆。漫步其中,观者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到解放初期的典型陶瓷标本,华夏五千年陶瓷演变可一览无遗。“12月3日可以开馆了,到时国内的很多知名收藏专家都会来捧场的”,苏永善兴奋地说。
苏永善身上似乎有一种强烈的魔力,但凡和他交往的人,都会被他的真诚、执着所打动。在博物馆资料库中,叶佩兰、高培芝这些国内顶级古陶瓷专家也因此成为苏永善的朋友,他们被苏永善的执着所吸引,不计酬劳地多次前往佛山给予苏永善友情帮助。
2012年5月初,叶佩兰等人专程来到博物馆,细听了苏永善筹馆情况,也被其热情所打动。打开一件件展柜,那一件件从新石器时代到新中国建成后的古瓷片。特别是看到“石湾素胎印花三足炉”后,专家们顿时对这件藏品产生了极大兴趣,“初看还以为是商周时期的,仔细一看,还真是石湾窑,看那印纹,纹路严谨而细腻,花纹之美真是少有。”叶佩兰当时叹道。
学生可在博物馆上陶瓷选修课
在陈列展厅右边,有一个面积约为6平方米的小房间,用来陈列佛山石湾窑系历代的整器、残器、标本。记者留意到,展厅陈列架没有用玻璃封住藏品,“学生到里面,可以一边用手触摸,一边了解石湾窑的历史发展。”苏永善介绍道。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辨别古陶瓷,博物馆还设有古陶瓷鉴赏与能力测试区,在这个区中,历代陶瓷真品和赝品混合陈列,“我特意买了一些赝品回来,和真品混在一起,教学生辨别古陶瓷的真假。”苏永善考虑还在一些学校开设古陶瓷等选修课程。
“开放后,我们将带学生到博物馆上陶瓷选修课。”苏永善告诉记者,古陶瓷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能让学生真正“上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