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香会文化博物馆2014年于北京妙峰山开馆

中国首家香会文化博物馆2014年于北京妙峰山开馆

2014年4月,中国首家介绍香会文化的博物馆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桃园村开馆。

两层的仿古博物馆依山而建,占地6000平方米,原址曾是一座废弃3年的石灰矿。

香会博物馆通过呈现400多年民众朝顶进香的历史,反映了妙峰山地区独有的民俗生活。

博物馆收藏一块“皇家御道”的复制品。这条御道名为“金阶”, 慈禧太后当年进香嫌山间小道崎岖难行,于是太监安德海重修山道,砌石成阶,每铺一块石头用银一两,故名“金阶”。

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先生于1933年捐献给妙峰山的一尊香炉也收藏于博物馆内。

在开馆之际至5月13日之前,妙峰山同时还举办了五虎少林会、高跷会、秧歌会等上百档民间花会技艺表演。

2008年6月,妙峰山传统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eijing-miaofengshan-mountain-incense-fair(图:妙峰山庙会上的杂艺表演)

据民俗专家王作楫介绍,著名的妙峰山香会文化形成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十五,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聚集妙峰山进香祈福。

妙峰山庙会开始于明代,因人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崇奉碧霞元君而形成。元明时在妙峰山东南数里有座仰山寺,农历四月庙中有药王庙会,京城香客多来参加。后来他们见妙峰山莲花峰建有“天仙”小庙,认为是泰山娘娘,也来祭拜,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当地村民在庙内举办的“平安会”,农历的四月初一至二十八,外来香客到庙中拜泰山娘娘。

明清之际道士住持天仙庙,改庙期为四月初一至十八。康熙时由僧人住持天仙庙,改庙期为四月初一至十五。

从清代康熙年间起,妙峰山娘娘庙庙会香火日盛,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前来参加庙会的香客和游人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各市县,以及远自海外各国,成为北京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最深远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旅游活动之一。

旧时,从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开始,北京城西部各门:德胜、西直、阜成、西便、广安、右安门出发的头一批香客率先到达妙峰山金顶。此后的10多天中,在各条香道上人流如潮。通常头一天出发,当晚赶到山道起点三家店、北安省等村的香客,第二天爬山登顶,第三天返回城里。清代中期以前,香客朝山大多步行,部分人乘大车或骑马。

清末陆续出现人力车、汽车、火车,很多人选择坐车。也有的人骑自行车前往。上山的香客除了步行外,还有人雇骑驴或坐乡民抬的便山轿,俗称“爬山虎”。有的人将自己的物品交给乡民背,俗称“山背子”,又称“荆条篓”,自己空手步行。

妙峰山庙会香火兴盛300多年。旧时妙峰山有句俗语:“神前一炷香几叩首,便可了却心愿。”有些朝山的香客为了许愿,表示虔诚,采用了种种自我考验的方式登山许愿,由此形成了各种许愿方式、过会、朝顶进香等浓厚的香道习俗。

过会

所谓过会,即成立香会,统一组织整个庙会活动,庙会时举办文武会。

成立香会时要举办成立仪式,称为“贺会”。由打算立会的主持人,商请已然成立的香会相熟的会首,代出请帖,聘请各香会会众一餐。主持人当众提出新会的名称,俗称“会万儿”。确定新会的地点、性质。为庙会提供服务的项目(文会)或献演的节目(武会)。新会得到参加会议的各会的承认后,就可以公开活动,并在会旗的那根飘带上,一根写上贺会(相当于国与国之间外交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香会名单,另一根写本会会万儿及成立时间,同时在城里大街小巷张贴“会启”,告知举办庙会的时间与地点及举办内容。

朝顶进香

朝顶进香分为春香、秋香、进香、回香、头香、顺香、寄香、香池等。

春香就是农历四月的庙会活动,香客来得特别多,热闹非凡。 秋香为农历的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是京西山乡秋社庙会,有“祭麻谷”和“馈月饼”的活动。

妙峰山庙会的兴盛,为京城香烛、绒花、布厂鞋店、车马行等众多行业带来了红火的生意。妙峰山附近村民为香客游人提供劳动服务,出售土特产,获得利益,犹如秋收一样,所以也称妙峰山庙会为庙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