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与管控的纳卫星由哈工大研发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山西省太原市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
据了解,20颗卫星中的“紫丁香二号”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该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完成。
据悉,“紫丁香二号”是哈工大研发的第五颗卫星,重12公斤,对探索微纳卫星在未来航天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卫星计划构建飞行软件在轨试验平台,在空间环境中,对FPGA软件的可靠性等进行验证;同时,基于星上电子设备,可以进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动物踪迹跟踪等任务;卫星还携带了一个工业红外相机,可实现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另外,作为试验平台,卫星搭载了两组新型超轻高精度敏感器,先期开展在轨测试,确保该产品在后续其他型号成功实施。
据介绍,哈工大学生研发团队负责人、该校博士生韦明川在大二时萌生了作卫星的梦想。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几个有同样梦想的同学开始摸索。2011年,他们主动申请加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的QB50工程。
QB50工程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研究院联合欧空局等机构于2010年提出,邀请全球高校参与,采用50颗立方体卫星组网,“紫丁香一号”就此诞生。
机遇不断,就在“紫丁香一号”的研发期间,国内某项目启动,高校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有机会发射。
哈工大高度重视,再次投入财力、物力,全力支持。2014年3月,该校纳卫星研发团队正式提交参与此项目的意向书,这就是本次发射的“紫丁香二号”。据了解,“紫丁香一号”预计于2016年年底发射。
该学生团队以卫星技术研究所为依托,凝聚了该校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40多人,是一支学科交叉的学生研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