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首个将君主生日定为国庆日始于唐玄宗的”千秋节“

同朝百郡杯——士庶同乐的盛典

张说和源乾曜等人为千秋节设计的庆贺活动虽然很隆重,但毕竟都是从别的节日借鉴而来,缺少唐玄宗的个人色彩,不能让节日中的群臣和百姓充分体会到皇帝的恩泽。为此,唐玄宗在千秋节例行设宴招待群臣的基础上,又命令乐工专为这个节日谱写《千秋乐》、《倾杯乐》等乐曲,在兴庆宫花萼楼前的广场上,推出大型文艺演出。观看演出的,除了文武百官和宫城、皇城卫士之外,还有玄宗特别邀请而来的“京兆父老”,这些父老的出现,标志着千秋节从朝廷、宫廷的节日,正式成为官民同乐的节日。

千秋节的文艺表演非常精彩,除了公孙大娘舞剑、宫妓跳“霓裳羽衣舞”之类的歌舞表演之外,还有“角牴(摔跤)万夫,跳剑(抛接利剑)寻橦(爬长杆),蹴球(踢球)、踏绳(走钢索),舞于竿颠(高跷)”等一系列杂技活动,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舞马和绳妓表演。

舞马表演中,一百匹表演用的良马分为两队,披上雕縠(读音“胡”)珠宝,随着《倾杯乐》的节拍“骧首奋鬣(读音“列”),举趾翘尾”,翩翩起舞,之后再让几百名壮士举着厚重的木板来到场地中央,将木板连成一排,马匹随节奏跃上木板,舞蹈不辍。

绳妓表演中,艺人先将绳子两头固定在地面,再在绳子中间竖起高杆,将绳子的中部系紧在高杆上,两位表演者从绳子的两端各自踩着绳子向高处走去,在途中做出翻身、跳跃、顶杆等高难度动作,观众在地面上抬头观看,“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

晚唐诗人郑嵎曾作《津阳门诗》怀念开元盛世,其中描写千秋节的一段说:“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生动详尽地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壮观场面。

郑嵎诗中提到的“花萼楼”,是千秋节庆典的固定场所。唐代长安有三处宫殿区,分别是城中正北的太极宫、城东北角的大明宫和城东的兴庆宫。

在太极宫和大明宫,皇帝活动的宫殿都位于宫墙深处,百姓很难得见大殿真容。而玄宗即位后新造的兴庆宫则不同,除了宫城深处的兴庆殿、大同殿之外,还在宫城的西南隅建造了两座高大的连体楼阁,分别题名为“花萼相辉之楼”和“勤政务本之楼”。

从建筑布局来看,在宫城的一角安排这样两座高楼,又没有其他建筑与之相衬,显得十分突兀,但唐玄宗却非常喜欢这两座阁楼,在兴庆宫建成之后,他将大部分宴会和重要活动都安排在这两座楼和楼前的广场上。

玄宗之所以偏爱花萼楼和勤政楼,一是因为这两座楼的西面就是他的兄弟们居住的胜业坊,二是因为这两座楼阁位于宫城边缘,可以让玄宗直接和长安市民建立起联系。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中心偏东的位置,在开元十四年进行过一次西扩,扩建之后花萼、勤政楼的位置恰好正对着长安城的东市。作为长安城内的两个商业中心之一,东市内聚集了数万家商铺,每日在其中来往的官员和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据考古专家的复原,花萼楼和勤政楼的高度约分别为三十三米和二十五米,高度远远超出七米左右的宫墙,因此虽然二楼建造在宫城内,却可以畅通无阻地与外界联通。在千秋节宴会乐舞进行之时,皇帝登上城楼观看表演,长安东市的百姓们只要抬头仰望,就可以看到这位为自己带来平安和节庆的圣人。

在三十米高的楼阁上,玄宗身着亮眼的黄袍凭栏而立,身边簇拥着文武高官和皇亲国戚,皇帝的身影高大而英武,面貌却不甚清晰,带给百姓一种若即若离的崇高感,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多年之后,曾经在长安亲身参与千秋节庆典的杜甫回忆起当年“御气云楼敞,含风綵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的似仙似幻之景,仍然是激动不已。

长安之外的百姓无法身临其境感受都城的盛典,但也不会一无所得。由于千秋节定立之初要求全国士庶“宴乐休假三日”,为了保证“宴”的进行,玄宗通常会向全国到了一定年龄的老人赠送牛、酒、米之类的福利品,让他们也能间接感受皇恩的温暖。

到了天宝七年,唐玄宗听从当时京兆尹萧照等人的建议,将“千秋节”改名为更为吉利的“天长节”,将自己的预期寿命从“千秋万代”延长到了“天长地久”。

在更改节名的同时,皇帝赐下的福利也越来越丰厚,到了天宝十四载,正好是唐玄宗做皇帝的第四十八个年头,这一年的天长节,他颁布了一条“推恩制”,决定释放天下死罪以下的囚徒,减少天下百姓一半的租庸,给天下年长者普赐米麦,又为长安、洛阳两地的九品以上官员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工资,其他官员和京城戍卫的部队也得到了相当数量布匹衣物的赏赐。这道推恩制颁布以后,普天同庆,人人欢喜,大家无不希望这位英武爱民的圣人皇帝真的能够统治到天长地久。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被叛军占领,没来得及庆祝下一个天长节的玄宗匆匆逃出京城,远赴四川。

在此之后,大唐帝国再也没有回复过以前的强盛。

承露丝囊世已无——盛世的残影

安史之乱时,身在四川的唐玄宗被迫将皇位传给儿子肃宗。

长安收复之后,玄宗作为太上皇回到兴庆宫,每日登上宫内城楼,怅惘远眺。长安东市的百姓看见玄宗登楼,想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皇帝登楼庆贺的场景,便像往常那样向他跪拜行礼,但这样的行为却让唐肃宗对父亲的威望产生了戒心,不久之后就逼迫父亲搬到了长安正北、远离街市的太极宫。

安史之乱爆发七年之后的宝应元年四月,唐玄宗在太极宫孤单病逝。当年八月,他的孙子唐代宗将天长节的三日假期缩短为一日。又过了四十余年,唐宪宗接受大臣的建议,认为玄宗等人的神灵“在天已久”,不应再接受人间的生日庆贺,取消了实行近八十年的千秋节庆典。

此后中晚唐和宋朝的帝王,有不少都曾将自己的生日设为节日,也取了很多吉利喜庆的名字,但是没有一个节日像千秋节一样被后世人津津乐道。

虽然千秋节在元和二年就被取消了,但节日庆典的轰动气氛和盛大场景却成为了人们回忆和想象的素材。中晚唐诗人在谈及”开元盛世“之时,总会提起千秋节“神仙高缥缈,环佩碎丁当。泉暖涵窗镜,云娇惹粉囊。”的动人景象;在感慨繁华的易逝时,也会悲叹“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千秋节精致的礼品承露囊,此时化身为盛世的最后一道残影,给后人们留下无限哀伤的回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