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是亚洲首批医学模特起始于1991年
SP在中国医学界的专业术语指“标准化病人”,俗称医学模特,和T台上穿着华服以及画室里摆着各种造型的模特不同,医学模特更像是演员,剧本就是一份病历,他们要扮演的是病人。
中国首批SP始于1991年
1991年,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华西医科大学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签订了“临床技能教学语评估”项目,并负责亚洲首批SP的培训工程,最终从上百报名者中遴选出39人。
十多平米的病房里,一个穿着病号服的老人,捂着肚子,一脸痛苦。一位年轻的医生走进来,查看、询问……
“不对,你还有一个问题没问到。”“刚刚你检查的时候,力道没对。”待医生检查完后,这位老人突然好了,一本正经地挑起刺来。
过去12年,这个“患有”急性胰腺炎的老人一直重复着这一幕。并非在故意找茬,她是一名SP,也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培训的亚洲首批SP。
这名老人名叫栾晓英,今年(2016年)82岁。24年前,无意看到的一则教学指导员招聘信息,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于是,她这名“急性胰腺炎患者”一当就是12年,直到2004年。9月5日,聊起自己未来的选择,她说,自己去世后将捐献遗体,“总想再为医疗事业做点什么”。
入行
1992年的一个上午,她在经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时,一则招聘教学指导员的告示引起了她的注意……最终,她成为了亚洲首批“医学模特”。
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医院,可她并非医学专业出身;她更像一名演员,演的永远都是病人。在58岁以前,栾晓英的人生从未跟医学沾上边儿,不过,和表演倒是渊源颇深。
栾晓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说着一口很溜北京话。15岁那年,她成了一名文艺兵,“那个时候就觉得穿军装很神气,还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栾晓英随部队来到成都,转业、换岗,直到55岁退休,一切都很平淡。退休后,一向闲不下来的栾晓英有些无所适从。“除了每天唱唱歌,好像没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了,我难道就这样过下去,直到动不了了?”她常常这样问自己。
1992年的一个上午,她在锦江宾馆附近和老伙伴儿们练完歌,骑着自行车回位于中学路的家中,在经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时,一则告示引起了她的注意。
“是要招聘教学指导员,要求不高,大专以上文凭,会说普通话,五官端正就可以了。”时隔24年,82岁的栾晓英仍清楚地记得这张贴在第八教学楼前的告示。当时,她并不知道,这张普通的告示,改变了她之后12年的生活。
“中午吃饭时,我就在想,这些标准我都符合,要不要试试?”吃完饭,她就骑着那辆自行车,来到了第八教学楼。她这才得知教学指导员就是外国人口中的SP。1991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当时还叫华西医科大学,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签订了“临床技能教学语评估”项目,并负责亚洲首批SP的培训工程。
那时,栾晓英对SP的理解就是扮演患者,文工团演员出身又爱好表演的她,很是心动,和家人说了一声,就填表报了名。
可要成为一名SP,并不容易。据华西临床医学院SP负责人周小玲介绍,当时,有100多人报名,经初步筛选,只留下60名进行培训。一个月后,美国专家组对这些人进行验收——一个一个地扮演病人,通过肢体和语言,让医生来诊断其“病情”。最终,只有39人通过考核,成为亚洲首批SP,栾晓英就是其中一个。
跟她一起选上的,有物理系教授,有技术人员,就是没有医生。“正是这些非专业人士,更像真正的患者,才能锻炼这些准医生们。”周小玲说。
入戏
为了表演更逼真,栾晓英找到医生和身边得过急性胰腺炎的朋友做功课,“走火入魔”般逮着个人就问“有没有得过这个病”。
SP涵盖内科、儿科、妇科、精神科等,栾晓英被分到内科组,并被设定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就这样,她这急性胰腺炎,一“患”就是12年。
对于演员出身的栾晓英来说,演戏可谓是信手拈来,可看着课题组发来的“剧本”,她却有些“卡壳”了。剧本就是两张A4纸的病例,上面写着患者的症状,哪里疼,体温多少度,过往病史。
“病例很简单,只说双手压着上腹,表现很痛苦的样子。”从未得过这个病的栾晓英,自然难以感同身受,刚开始,她有些摸不清如何表现这类患者的痛苦。
为了更逼真,栾晓英找到医生和身边得过急性胰腺炎的朋友做功课,拿着小本子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有时还现场表演让他们来“指导”。“手怎么捂,表情怎样,医生检查时按到疼痛部位的表现,这些都要做到位。”栾晓英说,那段时间,朋友们甚至以为她“走火入魔”,“逮着个人,就问他有没有得过这个病。”有时,她还会跑到医院,去观摩病人们的表情。
虽然都是急性胰腺炎,但不同的患者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栾晓英要表演的症状也有细微的差别。每次上课前,她会提前一个星期拿到病例,记下每一条症状。“医生”问起时,能够准确地说出,“但不能什么都说,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能一股脑都说了。”
而且,回答时,也不能按照病例上来。“医学上,痛分为钝痛、刺痛,但作为一名普通患者,可能不会这么说,要说‘一阵阵的痛’或者‘感觉有针刺一样”。栾晓英一边说着,一边不由自主地演了起来。
整整12年时间,栾晓英都在病房里演着“患者”。
她蜷缩在病床一角,五官拧在了一起,捂着肚子。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走了过来,看着这位只知喊疼的“患者”有些束手无策,支吾了半天,冒出一句,“你哪里疼?”她微微抬起了头,“肚子。”几秒的沉默后,这位“医生”才开始进入状态,开始询问起症状来,栾晓英一边继续叫疼,一边用虚弱的声音回答道。
别看她躺在床上,可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不仅要回忆病例上的一条条症状,还得记下所有交流的内容,不是用笔记,而是用脑子记,“几十条呢,可比当演员累多了。”
待45分钟的问诊结束后,她突然恢复正常,利索地坐了起来,一边用笔记录、打分,一边现场点评起刚才的问诊来。“你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应该先自我介绍,还有,这些地方你都没问到……”面对如此大的反差,一旁的“医生”一时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入情
前不久,她向医院咨询捐赠遗体的流程。“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就是从SP 开始的……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就不枉此生了。”
刚涉及该行业时,栾晓英就年近60岁。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她要“装”两次病人,不过,她却乐此不疲,“看着这么多医学学子,从大学走进医院,救死扶伤,觉得很有意义。”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栾晓英对SP这一职业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只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变成懂得与病人如何交流,并且能正确收集病史的医生。”
虽然只是退休后的第二职业,栾晓英却坦言自己确实投入了无尽的热情,甚至还拉着身边的朋友加入其中。直到70岁,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SP这一行业。
虽然离开,可这12年的经历对她的影响还在继续。前不久,她向医院老领导咨询过捐赠遗体的流程。“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就是从SP 开始的,一个人的一生,很难惊天动地,力所能及地做点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不枉此生了。”栾晓英轻轻地扶了扶老花镜,缓缓说道。
前华西医科大学是卫生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前身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创建于1910年。1953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学校设在四川省成都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校舍建筑面积24.98万平方米。
2000年9月,为顺应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原四川大学(创建于1896年)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心下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统称华西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