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是安徽太和县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太和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105国道、308省道、东(营)深(圳)高速和南(京)洛(阳)高速交叉贯穿全境。颍河黄金水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西连河南省东达上海市,成为安徽最大的山西、河南煤炭中转地。
太和县位于古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800多毫米,无霜期220天,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太和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全县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5.6万亩,复种指数195%,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盛产小麦、大豆、红薯、玉米、中药材和优质林木。
名优土特产品种繁多,香椿、樱桃、桔梗、薄荷、黄牛肉等闻名遐迩。境内发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储藏,已探明煤炭储量10亿吨。
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现在江苏省已居上)。
太和素有重商传统,20万农商大军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被全国经济界誉为“太和农商经济模式”。
一代一代勤劳智慧的太和人,伴随着悠长的“收头发呦”,缔造了今日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扁担一挑走四方,走街串巷毛发郎”。太和县的收发之旅可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初还称为毛发(人发、兼收马鬃尾、猪毛和鸭鹅毛等)收购,受河南许昌和山东青岛发制品深加工的推动,当时有10多个乡镇,上百个村庄的村民从事这个行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太和县抓住国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发制品产业。在2000年以前,太和县尚无一家发制品加工企业。2004年,当地政府组织调研小组,到河南许昌、山东青岛实地考察发制品产业发展概况,经过比较论证,从推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就业、扩大开放的角度出发,决定把发制品产业作为第二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植。
此后,太和发制品行业的发展势如破竹,节节拔高,全县发制品企业从2000年的1家发展到2012年的140多家,个体加工户发展到300多户,连续5年产值突破10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20.6亿元、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造就了一批以金瑞祥、新富泰、泓远、吉祥发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全县发制品原料收购专业户已经达到1万多户,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收购发制品原料3600余吨,目前已形成以城关、马集、五星、双浮、倪邱、郭庙等乡镇为中心,年营业收入达2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经销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岁月变迁,任人也想不到这其貌不扬的行当,能成为今天支撑太和县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现全县有六大原料基地、三大原料交易市场,每年可提供超过3600吨发制品主要原材料,经销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材料集散地。
同时,太和县依托市场优势,在做大原料贸易的同时,以贸促工,推动了发制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之手的调节之下,太和发制品产业实现了五个跨越:从原料购销到产品加工设计的业态环节跨越,从个体经营商户到公司企业的行业主体跨越,从自发路边市场到六大原料基地的空间形态跨越,从档发粗加工到发制品深加工的产品档次跨越,从散乱个体加工到三大工业聚集区的产业布局跨越,形成了产业基础坚实、服务功能完善、集聚效益良好、带动效益较强的发制品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发制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过程中,太和县政府扶植力度大。县委县政府把发制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领导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服务措施、部门全力支持。招引外资说到做到,落实优惠政策真金白银。为了支持发制品产业转型升级,方便企业用工、吸引人才,县政府拿出作为商业地产亩均出让金可达200多万元的黄金地段,新建发艺文化产业园,以工业地价出让给企业,还要投巨资建设基础设施,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各界结缘看好太和。国内外朋友欣赏“太和”祥瑞之地,更看好太和诚实守信之人。改革开放之初,太和农民为各地发制品企业提供人发原料,支持他们发展,得到各地企业家的真诚帮助和回报,结为良好的合作伙伴,也纷纷龙行凤舞太和。
2014年3月,该县县长徐会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制品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大,目前,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感到发制品行业面临四大危机。
一是国外销售市场疲软,造成企业库存增加,企业资金回收较慢。
二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企业面临汇兑风险。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削弱了发制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也使企业利润率下降。
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加剧企业成本压力。
四是国内发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创新研发能力不强,业内抱团取暖、共度时艰,同心聚力,共兴民族发制品产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难以打破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国内发制品产业发展仍然受制于人。
徐县长介绍说现该县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发制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研究出台推动发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在科技、金融、基础设施、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
二是发展电子商务。与中国最大电商——阿里巴巴旗下的一达通共建产业平台,提供验货、订单管理、出口报关、金融支持、信用担保、货运物流等完善的贸易服务,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发制品外贸市场拓展、规模扩张。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集成运用省、市、县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研发创意人才聚集。依托签约合作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适应国际贸易需求的技术、研发、管理等各类人才培养。整合县内职教培训资源,促进校企对接、定向合作,提升熟练技术工的培训供应能力。
四是推动技术进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制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合作开展新原料、新款式、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提升发制品产业整体技术研发能力。
五是加强平台建设。争取5年内建设公共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国际营销、交易展示、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物流仓储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平台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