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海底牧场兴建于浙江平阳的南麂列岛海域

中国内地首个海底牧场兴建于浙江平阳的南麂列岛海域

南麂(读音“几”)列岛,位于浙江省鳌江口外30海里的东海,距鳌江港56千米,离台湾岛约150千米。

隶属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区域总面积200平方千米,陆域面积11.3平方千米,由大小52个岛屿组成。海洋风光秀丽,生态保持良好,1990年成为中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贝藻类海洋自然保护区,被誉为“贝藻王国”,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中国内地首个“海底牧场”也位于南麂列岛海域。

2012年12月消息,通过人工种植海藻的方式重造“海底牧场”,修复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利用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像机等水下视频探测设备可以对海底牧场、人工鱼礁等效果进行水下视频的探测,作为海洋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海洋环境恶化,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比较高,氮、磷元素的含量高,容易引发赤潮等危害,对海洋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贝壳类,南麂列岛周边海域也发生过赤潮。

submarine-ranch-in-Pingyang-county-of-China(图:海底牧场的雏形)

赤潮是一种可怕的海洋灾害,对养殖业的威胁之大不亚于台风和病害。

就像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陆地环境一样,大型海藻在海水中也能净化水体环境,吸收营养源海洋环境的破坏,大型海藻的减少和破坏是重要原因。大型海藻本身具备生物修复作用,在近海及富营养化养殖海区投放建设‘人工藻场’有助于修复海洋环境。

海底海面种植方法各不相同

客观地说,南麂大型海藻场建设,是以“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SCCBD)为平台,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实验,以铜藻重建海藻场来恢复生态系统。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蔡厚才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前几年的试验后,今年(2012年)他们选择在南麂东面的火岙海湾附近海域及潮间带建设大型海藻场,涉及面积有10公顷,“潮间带涨潮时会被淹没,退潮就会露出来”。

人工种植海藻场有的在海面上种,有的种在海底,有的直接利用天然岩礁种植,种植方法也各有不同,最难的是海底种植。

在海面上种植是利用浮筏栽培的方法,和海带养殖差不多,先在实验室里育苗,苗长到一定大时,夹在绳子上,然后放到海里,通过浮球等固定。而天然岩礁上的种植,也是通过实验室育苗,然后移栽。

海底种植海藻,好比在海底造一片森林,又是如何进行“造林”的?

海底种植是栽种在海藻增殖礁上,就是人工岩礁,先是实验室育苗,一般都是在瓦片上培育,然后将瓦片放在人工岩礁上,再沉入海底。

人工岩礁是钢筋水泥浇灌而成,一个重50多公斤,怕被海水冲走,这些人工岩礁还要放入一个大的钢筋水泥筑成的框里再沉入海底。目前只是在南麂周边海域投放,水深一般不会超过5米。火岙海湾这边投放了2000多个人工岩礁。这次主要种植了铜藻、鼠尾藻、瓦氏马尾藻等品种,铜藻最长会长到七八米,海藻生长最快的季节是每年3、4月份,而冬天水温低,生长很慢。

2013年计划大规模重造“海底牧场”

大型海藻场好比一个海底牧场,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一个温暖的繁殖场所。南麂大型海藻场可以为多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提供隐蔽、避敌、索饵、产卵及着生基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稳定变化的生态系统。目前效果已初显。

这些海藻在海水中人工大规模栽培后,给鱼虾安了窝,提供了美食。如果说投放人工岩礁是给海洋生物盖毛坯房的话,那进行海藻的移植就相当于美化环境,让海洋生物可以在这里安心栖息。

利用海藻为失血的大海疗伤,重要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海藻。为此,规模化的人工繁育和生产海藻必不可少。明年(2013年)南麂将大规模扩大种植范围,涉及海域面积达到150公顷,核心区面积有30公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