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一说可追溯到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

江苏徐州(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国王——楚王刘英

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

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之子,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为楚王,都城设在彭城——今徐州市区。

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明帝“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汉明帝,公元58年~75年在位。

据史料记载,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曾派人赴西域求佛法,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同邀来汉,用白马驮佛像、经卷来洛阳,明帝敕建白马寺。“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据《后汉书-楚王英传》,永平八年(公元65年),“英……学为浮屠(佛)斋戒祭祀”,又“诏令天下死罪(之人)皆入缣赎。”

刘英在徐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并组织伊蒲塞(优婆塞,指在家的男居士)、桑门(沙门,指出家的僧人)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佛教活动

公元67年,明帝派人赴西域求佛法,并于同年敕建白马寺,而公元65年楚王英已“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可见,楚王刘英先于明帝“始信其术”,他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中国人则在刘英之后“颇有奉其道者”。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浮屠仁祠”比白马寺建造早,白马寺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敕建(皇帝下令修建)寺庙。而早于白马寺的浮屠仁祠在中国佛教史上应有一席之位。

关于“浮屠仁祠”的确切地址,史文缺载,已无从查考。

但从当时的历史、地理及其佐证材料分析推断,“浮屠仁祠”很可能建在彭城。

一则彭城是楚国的国都,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楚王刘英直接统治、长期生活的所在地。

《后汉书-楚王英传》:“楚王英以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为楚公,十七年(公元41年)进爵内王,二十八年(公元52年)就国。”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刘英以“招聚奸滑”、“造作图谶”等罪被告发。

第二年,徙刘英于丹阳(今安徽宣城一带),刘英自杀,王爵被废,楚国废除。

他在楚国的直接统治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至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前后长达19年,楚王刘英也一直在彭城生活了19年。

公元65年,明帝还未信佛教,“浮屠仁祠”不可能建在当时东汉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洛阳,所以它最有可能是建在当时楚国的国都——彭城。

也许有人会问,当时人为何称佛寺为“浮图祠”、“浮屠仁祠”呢?

人们当时对佛教建筑既没有专有名称,又不甚了解,故而,在“祠”与“寺”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不规范的名称,恰恰又说明了绝无仅有之故。

古人有建纪念祠(庙)和家祠(庙)纪念先哲圣贤,祭祀祖宗先人的习俗,此习俗流传至今。

这些祠堂里通常刻画形象或设牌位,把虚幻的灵魂通过形象化、实物化,增加人们信仰的虔诚。

尽管楚王刘英所建的“浮屠仁祠”里供养的是“伊蒲塞”(佛教信徒)和“沙门”即僧人,还“造作图谶”,“与神为誓”,尤其是具有佛教活动典型特征的斋戒祭祀这一系列活动,是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老纪念祠里的古老祭祀活动的,但是,在佛教还不流行的东汉初期,往往被常人误解为供奉佛主、菩萨如同奉祀神仙、大帝、先贤、祖宗一般,“浮屠仁祠”也就顺理成章了。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被人们称之为“浮屠道”,“浮屠仁祠”即“佛仁祠”,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区别于一般纪念祠和家族祠堂,更区别于民宅与官衙存在的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中国佛寺的规范化命名,是公元67年,汉明帝敕建洛阳白马寺之后。

寺,原意是官署。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大约因最初的一些佛寺原来就是院落,后来佛寺的布局又承袭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因此叫寺院。

在公元67年洛阳白马寺兴建后,作为官署的“寺”虽然还存在,但不久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

作者:陈亚萍 (注:此文主要根据其1994年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整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