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位于贵州梵净山区

中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位于贵州梵净山区

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由于构造的间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

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台地、剥蚀台地、冻融台地等。根据物质组成又可分为基岩台地、黄土台地、红土台地等。

中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被认为是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梵净山区,距今达10~14亿年。

梵净山位于贵州江口县(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北,印江县东南。上多梵刹,故得此名。又称九龙山、月镜山,即古三山谷。

山势峻伟,为贵州第一。上有一峰,中如斧划,麓断而巅连,旁有金刀峡,峡上有飞桥,人登其上,如凌虚以行,颇称奇观。

山多矿产,尤饶汞矿。

自明万历年间辟佛教道场以来,即成蜀、湘、黔诸省之游览胜地。中有大小金顶、拜佛台、说法台,炼丹台、香炉峰、棉絮岭,藏经岩、九龙池、定心池、太子石诸景,罗列竞秀,剑气横天。又建于明末清初之承恩寺、护国寺、霸梅寺、镇国寺等大小梵刹分布山间,蔚为壮观。

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当今梵净山体的独特构造景观:山峰突兀陡绝、断崖高耸,沟谷幽深,跌水瀑布发育。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区。

Fanjingshan-Mountain-in-Guizhou-province-of-China(图: 贵州梵净山景点之“蘑菇石”)

并在地形、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生态呈现出较明显的垂直带状格局: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海拔1300米以下),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300~2200米),含寒温性针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200~2572米)。

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有黔金丝猴、华南虎等11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68%;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珙桐(中国鸽子花),梵净山冷杉等17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43%。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如鸳鸯、红腹角雉等多种,以及两栖、爬虫类,如大鲵(娃娃鱼)、五步蛇等繁多品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于1978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梵净山进行系统考察后,正式将梵净山批准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成为当时中国的第四个世界自然生物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景观神奇怪异。主要体现在山韵、水趣、花姿、云态、光彩、石观等方面: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八百里”,兼具“黄山之奇、峨嵋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是其山韵的精华所在。

印江民谣“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谁人能识破,银子动撮箕”。道出了梵净山山之魅力,水之奇趣。

梵净山杜鹃,有百里杜鹃花之冠,四季皆有开放,各种花形,各种颜色,争妍斗艳,故“梵净山似锦,杜鹃花好似锦上之花”。逢山雨之际,水气蒸发,便呈现出茫茫云海,时聚时散,景象万千,特别是日出,日落之时,更是霞光万道,紫气千重(“红云金顶”因此得名)。当春雨之交,雨过天晴,金顶一带还会巧遇“梵净佛光”,即面对云雾,背负太阳、就可能在前出现一个五彩斑谰的巨大光环,人的身影在其中,身动影动,身静影静,约三分钟左右而散,这可谓云态,光彩之诡异。

金顶周围的岩石,千姿百态,据其形态,有“太子石”、“蘑菇石”、“龙头石”、“鹰嘴石”、“万卷书”、“晒经台”、“将军头”等数十处。特别新金顶别具一格的奇异形态(似饭甑,表阳刚),整个金顶形态逼真的睡佛状形成了一个石之大观园。

梵净山寺庙众多,著名的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镇国寺、九皇洞等。释迦与弥勒殿位于主峰金顶金刀峡两边,金刀峡壁立如削,在石壁上曾开凿石级,攀援而上。峡东北为释迦殿,峡西南为弥勒殿,峡上建有天仙桥接通两殿。由于峰巅风大,常瓦不能覆盖,以铁瓦覆盖。

明万历前,已有多座寺庙。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毁于战火。相传明神宗朱翊钧母李太后捐资修复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圆通寺、弥勒殿、通明殿等庙宇,朝廷特敕赐镇山印。明清两代,山间广建寺庙,成为黔、川、湘三省佛教名山。清咸丰、同治年间,寺庙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僧人隆参募化,修复回香坪、报恩寺;创修镇国寺、水源寺、明珠寺等;重修新金顶、九皇洞各殿。至清末,梵净山有庙宇60余座。1949年,全山庙宇中有僧、尼近300人。20世纪50年代,朝山活动停止。经风雨侵蚀,寺庙毁坏严重。1985年,省政府拨款修复位于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和天仙桥。

重要文物古迹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571年)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清道光年间官府所刻的两块《梵净山禁山碑》,以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拔贡张鸿翓撰写的《梵净山茶店碑》等。

《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碑文楷字,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载516字,对梵净山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称其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而且“自开避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亘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等,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文物,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1982年2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