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摔跤专题博物馆兴建于山西忻州市

素有“中国跤乡”之称的山西省忻州市2010年5月开始筹建国内首个摔跤专题博物馆,以重现跤乡摔跤文化的发展历史,记录跤乡挠羊汉近百年的辉煌。

忻州市是国家命名的“摔跤之乡”,摔跤运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人们常把民间摔跤赛称做“挠羊赛”,“挠羊赛”即摔跤赛,原名“角抵”,只是,这种比赛最初不是在体育场馆内,而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因而,摔跤节更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挠羊汉(跤手)驰骋国内外赛场,为国家赢得了不少荣誉,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冠军层出不穷,后经申请被国家命名为“跤乡”,名至实归。

2008年,挠羊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博物馆筹建之初,据摔跤博物馆筹建人、忻州市体育局副处调研员、忻州摔跤俱乐部主任胡竞仑介绍:

此次筹建的摔跤专题博物馆是在原有“中国跤乡摔跤文化艺术展”的基础上,拓展了又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展厅,搜集和征集了许多民间挠羊汉,摔跤名将使用过和获胜后奖赏的实物以及一至四届摔跤节的衍生产品数百余件,其类型分别有大、中、小型雕塑和石刻、名人书画、奖杯奖章、各类证书、对外交流的纪念品,挠羊赛文化丛书及民间艺术品和珍贵的历史照片等,琳琅满目,多层面、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忻州市挠羊赛文化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展示。

目前这个博物馆是忻州市所有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唯一的一个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一个以摔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相信完善后的跤乡挠羊赛博物馆,对弘扬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3年全国体育文化博览会11月3日下午在安徽落下帷幕,忻州挠羊赛荣列首批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推广与保护遗产

挠羊赛的由来

简单地理解就是,用羊作为摔跤比赛的奖品,是民间沿传下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据传,元代、明代时,忻州水草丰盛,是牧羊的理想场所,当时的摔跤活动经常以羊作为摔跤输赢的赌注。

起初,没有人专门组织,只是摔跤手们想摔就摔,想赌就赌,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以羊作为奖品而且有人组织的一种比赛活动。

挠羊赛的摔跤手都是以一跤见胜负,除跤手脚板原本就站在地面上外,身上其他部位只要一沾地就算输;不作循环赛,输者淘汰,赢者继续与新手赛。连续摔倒第六个对手,人们便称他为挠羊汉,给予挠羊赛的最高奖励,把一只又大又肥的羊奖给优胜者。

一次挠羊比赛一般会设二至三个“羊”的奖项,随之,便有了,“头羊”、“二羊”、“三羊”的叫法。一般情况,挠了头羊的跤手,就不再参加当天其他奖项的比赛,一来跤手体力不支,二来如果跤手实力太雄厚了,“二羊”、“三羊”的奖品都一个人得了,也不合乎观众心理,因此,大多数挠羊赛都已经形成一个惯例,只要挠了羊的跤手,就不再参加其他羊的比赛。二、三个羊的奖品分别被跤手挠走后,天也就亮了。

挠羊赛中,跤手连胜五人便为好汉,连胜六人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五与六,是受到古代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启示而约定的长期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然而,这“过五关斩六将”并非容易事。挠羊赛场上,双方都在进攻,双方又都在防守,摔跤手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双方都有场外指导,出谋用智,往往在跤手不差上下的情况下,出现通宵达旦相抗衡的局面。

忻州一带的城乡,但凡有庙会,必然要搞挠羊赛,挠羊赛的进行,无疑为庙会增光添彩,招徕了四方的许多观众,当地有俗谚说“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村八村都来看热闹”。

在忻州一带,一年中赶会次数很多,就忻州市附近的方圆百十里内,一年内就有四、五十次,这些庙会大都要进行挠羊赛的。除了在庙会时所进行的挠羊赛,在农闲时也组织专场的挠羊赛,当地有农谚:“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这足以说明农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不等闲视之。在秋收以后的农闲时间所进行的挠羊赛,大都是由较大的村镇和实力较强的摔跤手之间的角逐。当然,这种比赛需要约请外村人作裁判、当公证人,当地叫“喝跤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