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从事哀伤辅导非营利性组织是上海的“星星港”

“星星港”(全名为“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是中国内地首个从事哀伤辅导的非营利性组织,2006年正式成立。

“星星港”是为沪上丧子家庭提供心理援助和精神关爱的公益组织,一直以“跨越苦难,助人自助,重塑人生,奉献社会”的宗旨帮助、引导他人。

据介绍,以前“星星港”只是失子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非正式民间组织,2006年年初,“星星港”完成了民间组织的注册,成立了“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并向市慈善基金会注入公益基金200万元,设立“星星港”慈善关爱专项基金,但每年该组织能动用的只有6万元左右的利息。

这笔钱用作日常的运营开销远远不够,平时活动没有自己的固定场所。对贫困的成员,一般只能救急不救穷,以精神支持为主。

一般而言,家长是通过热线电话联系上该服务中心后,然后服务中心会安排新成员见面会,对情绪特别不稳定的还要进行家访,继而再对新成员进行分组,定期通知他们参加活动,还会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的第一年,共有180多名成员,他们既是病人也是“医生”。

2006年,“星星港”有5个核心成员:袁丽燕、柯斌、吴佩芳、张逸和吕慈。张逸是2005年清明扫墓时看到孩子墓碑上的插牌的,上面留有“星星港”温馨的话语和联系方式。出于好奇,张逸主动加盟“星星港”,并当起了全天候“心理咨询师”。

在2006年的采访中,张逸告诉记者,“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不厌其烦地听别人倾诉,也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别人,但没有人会嫌弃你。因为他们正在面对的就是我们昨天经历的。”

在走访成员家庭的过程中,张逸发现有的新成员为了孩子举债看病,结果孩子走了;有的卧到车轮下企图自杀;有的把锅也卖掉,想随孩子而去。张逸向远处一指,“喏,她就是那个卖锅的家长李美玉。”记者看到李美玉正在帮另一位家长扎花。她承认,女儿煤气中毒突然离开后,她把女儿住的房子卖了,家具也送了人。“吴佩芳等‘星星港’的人第一次到我家时,我觉得很亲切。我从小没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好久没有感觉到那样的温馨了。”

吴佩芳也是核心成员之一,2006年清明,她在各个墓区忙里忙外,给星星港成员孩子的墓前送上花篮。吴佩芳说,儿子走得很突然,她那时,甚至还写了遗书。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星星港”这个组织,便觉得自己有救了。她告诉记者,每次有新成员加入,就让他们逐步经历宣泄、倾诉、调适、放松等阶段。“2006年夏天我们开了心理咨询课,效果非常好。”

2012年3月,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心理咨询工作室和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首次联手开办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班,培训了专为沪上失独父母提供心理关爱的“志愿者”共26人,这批志愿者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也曾遭遇失独的痛苦。

当年12月,第二批志愿者也开始参与培训。两批志愿者一起,走入社区,并联合社会的力量、企业的力量,为更多的失独家庭带来心灵的慰藉。

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副理事长袁丽燕表示,第一批学员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不仅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助人的专业技能,使星星港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除了交流谈心以外,“异地疗伤”是上海星星港成员熟悉的一个词汇。在节假日和星星港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到外地旅游,离开触景伤情的环境。这短短的几天对减缓失去孩子的痛苦,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通过 “音乐疗法”,展开文体活动;“网络疗法”进行实时沟通等方式,都成为了星星港成员们彼此支撑和宣泄苦闷的渠道。

据统计,上海每年要产生独生子女丧子家庭6000个,全国达6万个。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理事伊华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关爱失独家庭不能仅仅依靠这个特殊群体内部的相互支持,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与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联手开展专业培训只是个开始,借此与更多社会爱心力量联手,深入社区,对丧子家庭进行精神救援工作,帮助有同样命运的父母尽快走出失去子女的悲痛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