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是2004年建成的“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
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如今,中国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出了里程碑性的一步。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北极黄河站建成 胡锦涛致信祝贺
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贺信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于人类的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北极科考站揭秘
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座科考站,也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为什么建站新奥尔松?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
根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该群岛是我国在北极圈内建立常年科学考察站的唯一选择。新奥尔松是北极科考的热土,目前,与黄河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黄河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站房是租用的二层宿舍楼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顶的二层独栋小楼,与其它7个国家科考站的距离都不远。这座小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它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中国方面向王湾公司租用了这座楼房,并签订改造合同。去年9月改造工程完成后至正式落成,这个科考站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
王湾公司是在极地科考领域非常知名的一家“后勤”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和实践,大到险情救援、天气预报,小到提供餐饮、垃圾处理,王湾公司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据介绍,中国北极站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主要依托这家公司。科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中国北极站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
在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那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光学观测平台。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中国北极站共有18间宿舍,队员每人一间。当地不允许各国考察站单独生火做饭,但允许考察站自备简单厨房小家电。
与南极中山站“珠联璧合”
北极黄河站几乎与南极中山站处于同一磁纬度上,这个自然条件对于空间物理学研究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在当今各国的空间物理学观测中,这个条件完全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黄河站与中山站基本上都位于磁纬75度,作为高空大气物理学专家,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在“黄河”站投运之际向记者解释了两极科考站位于同一磁纬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磁力线从南北两极发出,形成无数个闭合的磁力线圈,而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一旦被地球磁力线“捕获”,就会沉降在两极地区,神秘的极光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黄河站落成后,中国科学家将可以在南、北两极对极光进行同步追踪和研究。
科考目标
此次北极科考队由11人组成,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三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单位。
此次科考的目标是:
第一,开展高空、海洋、大气、冰川、生态、地质、大地测量等研究课题的野外基础调查工作,探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
第二,了解其它科考站的研究项目、站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探索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的总体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
武大专家调试成功卫星跟踪设备
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落成。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首批11名科考队员中,最老和最年轻的队员均来自武汉大学,他们负责调试的GPS卫星跟踪设备已进入最佳状态,成为北极站首次科学考察项目中第一个正式进入最佳状态的项目。
武大两名专家分别是: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我国极地考察的“元老”鄂栋臣教授和该中心教师艾松涛。其中,27岁的艾松涛是北极站首批队员中年龄最小的,而65岁的鄂栋臣教授年龄是最大的。
在此次北极考察站的建设中,武大两专家负责GPS卫星跟踪站的建设。至当地时间22日晨,经过紧张调试,GPS卫星跟踪设备开始正常运转。
北极卫星观测跟踪站建成后,可与我国境内的卫星观测网一起,跟踪观测长弧段、甚至全轨道的卫星运行状态。这有助于我国自主地对在中国境外的航天监测、地震监测、导航定位和卫星定轨精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我国自己发射的低轨卫星的精密定轨定位精度。
黄河站站名由来
和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由国家命名不同,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的站名,是在新浪网的协助下,通过网络向公众征集而来。在近3000个有效投票中“中国北极黄河站”票数排名第一,最后由国家海洋局按既定程序确定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