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是上海的“东方图书馆”
1924年5月2日,一座名为“东方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在上海正式对外开放。该馆由中国著名的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先生亲手创办。
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者的私人藏书,仅称“藏书楼”。1897年初,张元济曾在北京和陈昭常、张荫棠等集资创办过西学堂(后改名通艺学堂),学堂内设有图书馆。该馆可称得上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用“图书馆”一名的近代图书馆,后来,该馆随着张先生的南下,移交给了京师大学堂。
东方图书馆是在商务印书馆原有的内部图书馆涵芬楼的基础上办起来的。
为了搜集海内外的珍籍孤本,张元济可谓耗尽心力。他远涉重洋去了日本,并以坚韧的脚步踢开了森严壁垒的静嘉堂书库的大门。在那里他争分夺秒地穿行于书库,终于见到了用20年时间才探寻到的湖州陆氏(百百)宋楼藏书,并将其中的一大批孤籍、孤本影印后带回了祖国。
这些影印本随张元济风尘仆仆地到了涵芬楼。此后,他一鼓作气,不惜出重金相继收购了蔡元培的同乡徐氏“镕经铸史斋”、吴县蒋氏“秦汉十印斋”、太仓顾氏“溲闻斋”等名家散出的书。
他不分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常常顶着严寒或酷暑,不顾风雨交加或汗流浃背地穿行于街头小巷的书市,给书店老板留下姓名,恳请他们给他带来珍籍。
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征集作风,显然是卓有成效的。这使得涵芬楼藏书达到43万6000余册。丰富的藏书使涵芬楼变小了,跟不上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潮流。于是,张生作为商务印书馆的主创人决定以涵芬楼旧藏图书馆创建“东方图书馆”。
可惜的是,这座被世人称为“东亚最大的图书馆”的命运,并没有人们期待中那样长久。
1932年1月底,日军进犯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惨遭日机轰炸,馆内除宋元精本574种5000余册,藏于租界银行保险库而幸免外,其余全部被毁。
那一天,张元济面对烟火冲天的纸灰,痛惜异常,撕心裂肺,跺脚掩面,悲泣地对天仰叹道:“这算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购起来,集中保存在图书馆中,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避免这声浩劫。”
变一家之书为万众之收,是东方图书馆于数千年文化长廊中,率先走出的第一步,从而在东亚独领风骚,张元济用其数十年的苦役为我们中华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
为弘扬其文化坚韧不拔的精神,海盐县政府发动当地民众,于1987年春在其祖辈清代就曾建造过有名的“涉园藏书楼”的小镇上,自发集资,竖起了以张元济命名的图书馆,为纪念这位著名出版家的伟绩。
新建的图书馆里,花木扶疏,水光亭影,衬托着巍巍藏书楼。并专设有张元济先生纪念堂和商务版本阅览室,以其国内唯一的特色,向世人展示和证明了张元济在90余年漫长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现代文学巨匠沈雁冰曾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张元济:“在中国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
作者: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