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医学科学院是宋代的“翰林医官院”
宋代的医学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院管理制度和医学教育机构也进一步完善。
淳化三年(992),北宋政府设置翰林医官院,成为掌管医药卫生政令,负责为皇帝及其眷属治病的医药机构。
政府对医官的选拔和考核是相当严格的。医官一般是40岁以上有经验的医生,经过各科专业考试合格后才能任用,而且录用后还要对医官定期考核,一旦发现成绩较差,则予罢黜。
北宋政府之所以要这样做,有着它特殊的原因,因为翰林医官除了对皇室负责医疗保健外,还常常要奉旨为大臣看病,或被派往军队、学校、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邻国担任医疗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翰林医官代表着当时医疗界的最高水平。
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学家,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奉宋仁宗诏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进一步对人体解剖、腧穴位置、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进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学家对针灸穴位、主治等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删节迷信之说,增加古今治验,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
宋仁宗看过书后,认为光有理论不行,还得让医者有实物学习实践,于是“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
王惟一在此要求下,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大小与人体相当,于公元1027年铸成,由翰林医官院上于宋仁宗,仁宗诏令一置翰林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中。
针灸铜人,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型。
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将铜人体表涂腊,使穴位、经络被覆盖之后,诸孔穴也因此而被黄腊所堵塞,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一说注入水),令被试者针刺,若取穴刺之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取穴正确无误,则针从孔穴刺入体腔内,水或水银即可从拔针后之针眼中射出。
设计如此精巧科学,实属罕见。有了这样高级的教具,无疑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从而对统一穴位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