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园是唐太医署之药园

在唐太医署, 医学教育除医学专业的设置处,对医学生《本草》之学习也十分重视,特别是创设药园,于学校所在地——长安市的市郊选良田300亩,进行药物之栽培、引种,以供医学生辨别药形、药性等,真可谓一大创举,这对提高医学生药学知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唐太医署所设药园,还是培养药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基地。300亩良田的药园,即是今天也很难得。

回顾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之初,尚有市郊10多亩良田为药圃,但终难保持。后于昌平设干校,难得沙土地100余亩,以为栽培引种植物药之基地,很可惜当时领导者,很怕麻烦而恭手让出。

唐太医署之药园,实为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园,其功能不但栽培、引种供医学教育培养医生之需要,同时也是国家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医学与药学已经分开,但仍统一由太医署掌管。

太医署所设之药园,不但独立培训药学人才,而且承担医系各科及针灸、按摩等学生学习《本草》,辨药形,识药性之实习任务。

就其实质而言,唐太医署之药园即医科大学第5系——药系,或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药学校也无不可,同时,也是国家药用植物园。

《唐六典》规定:太医署设有“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 “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其职责也很明确:“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凡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花实,草石骨肉之类,及有毒无毒,阴干、采造时月,皆分别焉”。

药园师授课,使学生掌握各类药物之种植和收采时间和方法,辨别药物之气味作用和炮制贮纳的知识等,所用教材除《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外,《新修本草》颁行后,更是学习的重要教材。

从药学教学中,更可以看出唐医药学教育选用教材时对最新权威撰著的重视。

为了保证统治阶层用药和医、药教学之需要,在京师置药园之外,“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一人”,“辨其所出,择其良者进焉”。

孙思邈在论述地道药材之可用以进御者有133州,则唐代当有百余名采药师活动于各州府县,实际上已形成一个全国性药材采办网。这些采药师,多由药园生毕业后充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