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红米杂交稻由广西水稻专家黄振曼培育成功

中国首个红米杂交稻由广西水稻专家黄振曼培育成功

2014年11月消息,当得知黄振曼用红米不育系,成功地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红米杂交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两级农科专家都禁不住发出激动的欢呼。从开始研究到得出成果,广西各级农科人员花了17年,最终被柳州市农科所这位76岁(生于1938年12月)高龄的水稻专家攻破。

勇闯“死胡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柳州市农科所的宿舍区,黄振曼在他简陋的小屋外木墩上,搭放几棵刚采收的水稻,捧着黄澄澄、沉甸甸的稻穗,他高兴地介绍,这就是他这几天刚收获的新成果—用红米不育系培育的红米杂交水稻。

据悉,在红米稻生产上,我国一直用的是传统的常规稻生产,但常规稻年复一年栽培后,近亲繁殖抗病性和产量等都会下降。较为理想的是用红米不育系(母本)来培育红米杂交稻,然而,给这个骄傲的母本找“对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HUANG-Zhenman(图:水稻专家黄振曼在介绍自己培育出的中国第一个红米杂交稻,摄于2014年11月)

广西从1997年就开始红米杂交稻科研,2003年自治区农业部门还为此立项,但到2005年就取消了。国内外可配红米不育系的水稻常规稻父本有上万种,哪一个才是最适合的“对象”?期间,有人找了2000个父本来配红米不育系,得出的基本上都是不结实的种子。

后来,业内普遍认为,给红米不育系“找对象”,简直就是走“死胡同”。自治区项目的取消,让黄振曼感觉无比失落。从2007年起,他自己出钱走遍大江南北,给红米母本海选对象,勇闯这个“死胡同”。

相中“洋女婿”

历经7年,黄振曼给红米母本找了700-800个对象,但测交结果要么是稀稀拉拉结少量稻穗,要么就是大部分空谷壳。期间,他的助手换了好几个,一同奋战的部分伙伴也逐渐离开了他,“我早就做好了当‘光杆司令’的准备。”黄振曼说。

2014年7月,进入他对红米杂交稻研究的第16个水稻生产季。10月水稻开花,11月开始慢慢结实。那几天,他在稻田里从早待到晚,看这些禾稻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进入11月中旬,几十组试验稻的结实基本完成。其中,一个经改良的来自菲律宾的白米恢复系父本,和红米不育系杂交后,得到的稻穗特别长、谷粒饱满率达到90%以上。“应该就是他了!”黄振曼坐在田头,内心一阵狂喜。

经测算,这个来自菲律宾的“洋女婿”,与红米不育系母本杂交后,比原来的红米常规稻增产10%-30%,亩产可达上千斤;与我区白米杂交稻趋势对照种相比,还增产5%-6%。每穗的稻谷达到200-300颗,所栽的几十个植株的表现都一样好。同时,因为该父本具备耐旱性能,该红米杂交稻还能实现旱地种植。

填补国内空白

黄振曼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人。从1961年就读广西农学院时,他就开始了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1964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本科)后,即分配到广西柳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稻科研工作,曾任广西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地区作物学会理事等。

和泥土打交道已有半个多世纪,倾尽其毕生精力。

1978年起,广西开始了最早一批野生稻的调查搜集,他带领的团队在桂林永福县等地发现的野生稻,打破了此前我国野生稻分布点都在北纬25°以南的结论;1981年,他编写的《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获得中国农牧渔业部年度科技改进一等奖。

此后多年,黄振曼一直痴迷于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他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育种,在行内属于起步较早的。1998年退休后,他主攻节水耐旱稻和红米稻不育系的研究,他的红米恢复系、红香A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填补了中国红米不育系的空白。

他说:“袁隆平用野生稻选育不育系,我用野生稻选育恢复系……”目前,象州县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红糙米就是他的科研贡献。

研究成痴“杀鸡取米”

退休后,黄振曼不愿住在家里装修好的楼房,而是住在自己试验田旁边的简陋小屋,说那里清净。几平米的小屋客厅里,悬挂着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合影,以及一些书法作品。门口有口小鱼塘,每天陪伴他的还有两条狗。

清净简单的生活,让黄振曼专注于水稻研究。有一次,他将好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仅有20多颗的水稻恢复系良种,晒在阳台上。想不到从笼里逃出来一只母鸡,三下五除二把稻谷吃了个干净。心急如焚的他,立即拿刀将鸡宰了,最后从鸡腹内拯救出15颗稻种。

“有人搞了一辈子水稻研究,未必能出一个成果。今年(2014年)培育出的红米杂交稻,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果了。”黄振曼说,当年自治区给红米杂交稻立项时,科研经费是10万元,搞了两三年没有结果;而他从2007年研究至今,肥料、农药都是自己出钱,加上到各地找常规稻品种,总共花销近3万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