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张IC卡是珠海亿达公司与杭州公交联合研造的公交IC卡

IC卡,英文全名Integrated Circuit Card,是1970年由法国人Roland Moreno发明的。它是指将具有存储、加密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塑料卡片中。IC卡可分为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两大类。

我国生产的第一种IC卡是公交车系统用的公交IC卡,由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的珠海亿达科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首创

亿达公司于1989年成立于珠海,是国内第一家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生产企业,曾获政府科技重奖,并承担国家级火炬项目。

1992年,国外研制出应用于微型计算机IC卡的信息,令亿达人感觉到了IC卡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此着手自己研制IC卡。1993年伊始,亿达公司与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杭州公交总公司合作,在国内外都没有应用先例、无任何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我国第一种接触式公交IC卡

杭州公交总公司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创了中外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首条IC卡收费交通线路;1994年9月28日,双方成功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张接触式公交IC卡——金通卡

1995年1月29日,在杭州大华饭店召开了“金通卡正式试用暨首次发售新闻发布会”。并于1995年2月1日起在公交16路上试用。

杭州公交IC卡是中国IC卡的鼻祖

在这期间,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与邮电部广州通信设备厂共同开发的接触式公共汽车IC卡于1994年12月26日首发,并开始在公共汽车13路线实施IC卡自动收费系统的试行运作,该公交IC卡成为国内最早在运行线路上试用的公交IC卡

公交IC卡的出现,让公交车付费方式在经历了“纸币时代”、“月票时代”、“投币时代”后,逐步向“IC卡时代”迈进。

1995年8月,珠海亿达科技在珠海公共汽车上实行接触式IC卡自动收费系统,使珠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接触式公交IC卡的城市

上海于1995年12月25日发行了公交IC卡的首发卡,上海的强生出租汽车公司于1995年7月14日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出租汽车乘车卡。国内其他城市也相继发行了接触式公交IC卡,如湖北的十堰市和武汉市、辽宁的大连市、山东的青岛市等。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8月,南京公交公司与农业银行联合发行了一种“万民卡”。它是一张信用卡那样大的塑料卡,在上面镶嵌着一个像钮扣电池那样的TM卡,乘客只要把TM卡上带金属的表面,朝车上读写机的接触头上轻轻一碰,短短0.2秒钟的时间内,验卡付费的手续就完成了。同样的形式还有贵阳公交,1997年12月1日,TM卡电子收费系统在贵阳公交市区全部线路上推广使用。

但由于接触式公交IC卡刷卡时须将公交IC卡插入读写器,读写完毕,卡片自动弹出,或人为抽出。刷卡速度较慢,效率不高,且接触式IC卡的触点暴露在外面,容易被污染,来自触点的静电可能会破坏数据。卡上触点与读写设备频繁的机械接触会造成二者的磨损,常常形成接触不良。而TM卡也因需对准读写头碰撞才能正确收费,操作过程较长,乘客乘车刷卡觉得不是很方便。

随着非接触读写技术的出现使得在公共交通领域应用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成为可能。

1996年11月,深圳市公交集团成功地在深圳全市所有无人售票公共大巴线上推行非接触式IC卡储值票系统。使得深圳公交集团成为全国首家大面积推行公共汽车非接触式IC卡的公交企业

随着非接触式IC卡在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大中城镇相继开通使用了非接触式IC卡。

1999年12月,上海交通一卡通工程开通。随后几年上海交通“一卡通”系统已经在公交、地铁、出租、轮渡、轻轨等领域应用,发卡量达700万张,是全国公用事业领域发卡量最大的城市,也是第一个全面实现交通一卡通的城市

2001年7月,辽宁省大连市发行公交”明珠卡”,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双界面CPU卡的城市。大连明珠卡的发行标志着处于领先技术的CPU卡已进入交通领域。

2002年10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公共交通卡和上海市公共交通卡实现城际互通,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共交通卡的异地互通、本地充值、异地消费的全新理念。

2002年11月,杭州完成交通IC卡的系统改造,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照建设部《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标准改造的城市交通IC卡系统

至2010年,全国已有240多个城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公交IC卡应用系统,累计发行“城市公交卡”近2亿张,广泛应用于市民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者:李志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