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电磁勘探工作量最多的国家
地球电磁学(Earth Electromagnetics 或 Geo – Electromagnetics,简称EM;又可称电磁地球物理学,EM Geophysics),是指在地球表面测量天然的或(和)人工产生的电场或(和)磁场,利用电学原理或电磁感应原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球内部的电磁学性质,应用于地质构造研究、矿床研究和环境工程等浅层勘探、深部结构探测、地震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的最古老的地球物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它是由传统的电法和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电磁法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学中类别最多、应用范围最广、最具活力的学科,是既能探测地下目标体,又能观测空间环境的独具特点的学科。
电法勘探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福克斯(P. Fox)在硫化金属矿上发现的自然电场现象,后来用于寻找金属矿。
中国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顾叙功开创,后投入生产找矿。在傅良魁等推动下,中国已经研究并发展出多种电法勘探方法。
至21世纪初,地球电磁学方法至少包含2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国得到研究应用,有的方法还是中国自主研发的。
电磁学方法的应用,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探测深度从地表到地下的上百千米。较浅层的勘探包括:探查地下管线、铁路(公路)路基、桥梁(大坝)基础、隧道地质构造、核废料分布;较深层的勘探包括:勘探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地下水、地热田、煤田、油气田等;深部探测包括:地壳上地幔直至地幔过渡带的结构,也包括活动构造区(断裂构造)、潜在的地震、火山活动区的深部构造等。
通过监测地下电性的变化或者空间电磁场的变化,可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以及环境监测;在海洋探测方面,可用于资源勘探和深部结构探测。
1950年,中国在新疆组建了第一支电法队,之后在新疆、四川和甘肃等地区开展工作。
20世纪60年代,石油电法队伍达到56支之多,在环渤海湾盆地的山东济阳(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河北冀中坳陷进行联片垂向电测深普查,为发现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提供了重要资料。
1949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电磁学方法在中国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几乎所有已开采或即将开采的较大型金属矿区都采用了电磁勘探,电磁法是矿产资源的首选勘探方法之一。
中国在寻找大型水源、地热以及水利基础探查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是地下水、热勘探的最佳方法。中国所有的大型油气田,都进行了电磁法勘探,是世界上电磁勘探工作量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