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挂牌的碳交易市场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中国政府于2012年挑选了7个试点城市或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最终决定是否在2015年后推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全球瞩目的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大幕2013年6月开启。
随着深圳碳交易平台于2013年6月18日上线交易,深圳成了中国首个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
其他的6个碳交易试点城市或地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上海的碳交易试点计划于2013年下半年启动。
碳排放交易,是指《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放减量交易。
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 Market)。
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进而造成气候灾难。
深圳碳交易平台挂牌
设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深圳碳交易平台,已于2013年6月16日正式挂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注册地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注册资本3亿元。
为了实现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配合实现深圳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以及《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特区环境保护条例》中对排放权益交易平台建设的要求,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依据深圳市政府四届一四八次常务会议的精神,主导发起设立了从事温室气体排放权、污染物排放权和减排量等环境权益登记和交易的专业平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交易所的战略目标是以创新性的排放权益类证券化交易为核心,以排放权益的登记、碳项目的募集、碳基金的发起、基于VER的低碳发展联盟为基础,依托先进的交易制度、交易系统和交易模式,为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和国际目标提供市场机制,实现排放权交易的市场领先地位。
2013年5月,深圳初步完成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工作,在有效核查的基础上,采用竞争性博弈分配办法,对635家工业企业和200栋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配额分配。
分配的碳排放配额约1亿吨,超过2013-201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40%。
深圳市唐杰副市长2013年透露,第一笔碳交易价格预计每吨在30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在4.5—5.5美元之间,相当于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碳价的一半。
深圳的碳交易市场采用的是相对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也就是说,不设定绝对的减排额度。
对此,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一份新闻稿中解释道,深圳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依然面临着继续上升的趋势,2005年至2010年碳排放量增长26%,预计短期内难以达到峰值。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称,深圳与欧盟等发达国家要求的碳排放总量绝对削减不同,深圳碳交易体系设计,既要实现碳排放强度总量控制,也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空间,综合确定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和碳排放总量目标。
事实上,深圳的情况正是中国的缩影。为了达到在2020年前将每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较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中国将在2011—2015年间把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减少16%,把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7%。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碳交易的意义在于,“发挥好市场机制,使减排更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减排主要通过政策、法律手段执行,虽然执行力度很强,但是综合成本较高。
正因如此,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在7省市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
国家发改委同时明确,试点省市需自行设计试点方案,确定试点范围,并在2013年年底之前形成方案。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澳大利亚气候委员会的话称,一旦中国的7省市试点计划开始运行,涉及的碳市场预计将覆盖全球约8.8亿人和全球约20%的排放量。
经济放缓拖累碳配额价格
碳交易试点工作不仅对政府部门、交易所而言是全新的尝试,对参与其中的企业而言也是如此。
对于深圳的碳交易情况,2013年6月10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援引一家企业主的说法称,“我们不敢卖配额,因为不到每年的最后,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是多少。”
该企业主解释称,虽然政府对碳排放总量可以根据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进行调整,但碳强度是明确的。而碳强度的计算中,许多因素无法由企业掌握。“这相当于多元一次方程,知道一元,而不知道其他,都是没有用的,存在很多变量。这也意味着企业无法掌握自身的碳强度。因此只有等到政府一年后给出结果,企业才能知道答案。”
在变量众多的强度指标下,企业或许很难活跃地参与碳排放交易。此外,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也会使碳交易市场面临不确定性。
欧洲目前正面临着碳配额供大于求、配额价格暴跌的困扰。因为经济不振,企业开工率下降,排放量自然降低。
根据汤森路透旗下点碳公司(Point Carbon)的统计,自2008年7月1日出现28.73欧元/吨的峰值后,欧洲碳价一直震荡下跌,2013年以来更是在低位徘徊。
2013年,欧盟碳排放许可(EUA)的平均价格从1月的5.18欧元/吨一路跌至4月的3.81欧元/吨。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限制碳减排将利人利己。该报称,假如中国真的沿着限制本国碳排放的道路走下去,当然会令整个世界受益,会推动世界朝着必要但难于实现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迈进一小步(仅仅是一小步,因为美国仍将是一块绊脚石——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却未能成功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气候问题活动人士希望,各国能在2015年的巴黎会议上达成新的全球减排协定。
事实上,中国正在考虑对碳排放进行绝对值限制。
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曾援引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透露的话称,中国正在考虑在下一个五年规划(2016—2020)中制定绝对排放上限,目前正在研究什么水平最合适。他表示,制定总量目标将比之前的强度目标“更加有效”。
他补充道,在2015年联合国在巴黎举行气候谈判之前,中国“很有可能”会放弃长期以来反对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碳排放上限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