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照相馆由美国人创办于香港

有记录可考的中国第一批照相馆皆落足于香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外国摄影师经营,开业时间短、业务不稳定,顾客主要是来往于香港与广州的商人、外交人员、外国政府特派员、传教士以及士兵。

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主要有两类:
外籍人士的留影。
作为旅行纪念品销售的广州、香港等地的风俗与景观照片。

中国的首家照相馆由美国人乔治-韦斯特(George R.West)在1844—1845年间创办于香港

韦斯特是随外交代表团来华的官方画匠,他在中国居住了六年之久,开设了一家达盖尔摄影法照相馆,拍照为生,“单人小照价格3美金。合影照片每人额外多交2美金。”虽然没有照片留下,这则文字广告是印证中国首个照相馆存在的证据。

1845至1870年,在香港做广告的摄影师有十多位,他们之中有很多是流动性很大的摄影师,比如欧美公司派到中国拍照的摄影师,由于当时在粤港澳等地经营照相馆还不足以成为糊口的正业,与其说是经营“照相馆”(gallery),还不如说是开设一家私人的“工作室”(studio)或者“摄影室”(photographic room)。

很多人只是在酒店中租一间房,为当地的传教士、海关人员、水手等拍照,做一些短期的、兼职的生意,其中包括伦敦耐格里提-萨布拉(Negretti &Zambra)公司派往中国拍摄立体照片的摄影师皮埃尔-罗西耶(Pierre Rossier)。

还有很多照相馆留有名称,却没有其他信息和照片流传于世,比如E.A.Wiebeking, M.Baptista, E.Brown,G.E.Petter, S.W.Halsey, J.J.A.Silveira,William Pryor Floyd,Emil Rusfeldt等。

这个阶段外国照相馆拍摄留存下来照片多出自两家,一家为米勒(Milton Miller)所效力的香港“威德与霍华德”照相馆(Weed & Howard),另一家为上海的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开办的照相馆。前者由美国摄影师韦德(Charles Weed)与霍华德(Howard,名不详)于1860年在香港开办,并于1861年在广州、上海开设了分号。

弥尔顿-米勒在1861年从美国来华加盟了这家照相馆,在1861年至1863年间在香港和广州的两个分部都拍摄了很多精美的人像。

桑德斯的照相馆则从1864年一直经营到1885年,除了影室人像,还在户外设置场景,拍摄了很多图解中国文化和生活的照片,耳熟能详的有“打猎归来”、“处决中国犯人”等等。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照相馆的中国人像在风格上对比非常鲜明,桑德斯所拍摄的乞丐、官人、小脚女人、抽鸦片的人等等呈现了“类型化”和概念化的“中国人”,主要迎合着西方人的好奇审美,并影响着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印象;但是米勒却能具体拍出每个被摄者的神韵甚至性情,走出了十九世纪殖民意识形态摄影的局限。

收藏这个时代的照片时,需要特别注意到,这一时期出自西方人开设照相馆照片的真实作者,很多难以确认,而且还有使用翻拍底片制作的老照片。

比如:米勒离开时,把底片卖给了豪尔西(S.W.Halsey),可能还卖给了其他的照相馆,同时米勒工作的韦德照相馆所晒印的旧作也仍在市面上流通。

因此,除了有他签名的作品外,很多照片难以肯定出自他之手。

还有,格林菲斯(Griffith)1875年前在上海桑德斯照相馆担任助手,1880年代又效力于中国摄影师赖阿芳,因此某些桑德斯和阿芳照相馆照片的原作者也存在疑问。

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在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是佛洛依德(W.P.Floyd),佛洛依德的照相馆开在威灵顿台和云咸街的转角,1872年,罗斯菲尔德(Emil Rusfeldt)接手了他的影室,1875年,又转给了埃维特(H.Everitt),因此,后三位摄影师的作品拍摄者也难以确定。

另外,比托(Felix Beato)虽然没有开过照相馆,但他拍摄的香港景物照片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天津、北京拍摄的照片在香港十分畅销,因此也被香港其他照相馆大量地翻拍和复制,流传于世。

1870年代,香港已有十多家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除了最有名的赖阿芳(Lai Afong)的照相馆外,还有缤纶(Pun Lun)、宜昌(Yee Cheong)、以及当时尚以英文“Si Tai”署名的梁时泰照相馆等。

这些照相馆与外国同行毗邻,皆集中在皇后大马路,顾客亦多是外侨和来往的各国水手,摄影师多是广东人。留下的CDV照片也以外国人物居多。

毫无疑问,早期开照相馆的中国人,皆是从外国摄影师那里学到摄影技艺。但是,以阿芳照相馆为代表的部分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在1870—1890年代不仅已经可以达到外国照相馆的技术水平,也能拍摄与外国照相馆风格无异的照片;而梁时泰则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还有摄影活动文人化融入到照相馆的照片中。

根据阿芳在西文报刊上刊登的广告来看,他的本名是“华芳”,从广东一代移民至香港。

据香港的黎健强先生考证:“赖”很可能是“黎”的粤语发音,1890年,香港的一份英文报纸刊登了阿芳去世的消息,他死于中风,终年51岁;他的照相馆最早开在皇后大马路54号,1872年搬至云咸街,1878年搬回皇后大马路,1885年搬至雪厂里,1922年迁至德忌笠街1号(即现在的德己立街)。

阿芳曾为第七任香港总督肯尼迪(H.E.Sir Arthur Kennedy)拍照,1872年,还曾拍摄过来访香港的俄罗斯王子阿里科谢(Alexis)。

阿芳照相馆的CDV背面钤印的两枚绶带与徽章分别就来自两次拍摄经历。

《中国摄影史》中记载阿芳在1859年即已开设了照相馆,泰瑞-贝内特在《中国摄影史:1842—1860》中谈及曾在西文广告中找到吻合的描述,但现存的由阿芳照相馆拍摄的照片都是1870年代的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