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家保税工厂由“绸业大王”蔡声白创办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莫觞(读音“商”)清和蔡声白以上海为基地创立的“美亚”企业集团,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丝绸王国”,创下了民族资本家经营现代企业的“经典案例”。
更具试验意义的是,蔡声白于20世纪30年代就创设了国内首家保税工厂性质的“关栈制造厂”,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的“保税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第一家保税区——1990年成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早了半个多世纪。
1926年,蔡声白的上海美亚织绸厂参展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其产品荣获“甲等大奖(绸缎类)”。
蔡声白的外孙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纯棉衬衫生产商”的香港溢达集团主席杨敏德评价自己的外祖父“经营思想前卫”,“如果(上世纪)30年代那口气没断,我们家族的企业今天可以和当今所有最大的企业集团一比。”杨敏德引用蔡声白的话说。
小说《子夜》原型
美亚织绸厂最早由号称“缫丝大王”的浙江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人莫觞清创立。莫觞清生长于一个开土丝行的商人家庭。1903年,他与人合伙,在上海开设了久成丝厂,生产玫瑰牌、金刚钻牌生丝,销路很好。
1910年,莫觞清在上海卢家湾自建久成二厂,在日晖港自建久成三厂。此外,他又在唐家弄租设又成丝厂,在恒丰路租设恒丰丝厂,还受聘担任几家丝厂的经理。
莫觞清在数年间投资开设和担任经理的丝厂达10余家。最高峰时,他拥有丝车2500余部,工人7000多人,年产丝5000担,成为上海有名的缫丝企业家。
莫觞清并没有止步,接着又与女婿蔡声白(1894-—1977)联手打造出一个“丝绸王国”,而后者被称为“绸业大王”。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远房表叔卢鉴泉以及莫觞清、蔡声白等一批近代沪浙资本家其实就是《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原型。
湖州市南浔民俗学者陆士虎一直致力于“湖商”研究,他认为:“同《子夜》中的吴荪甫一样,蔡声白虽然把企业做得很大,但战乱的时代背景和动荡的时局,企业的前途被无限挤压,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当时,我国生丝制品外销完全操纵在外商手中,而生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投机性强,价格和外汇汇率变化很大,国内缫丝工厂对产品盈亏毫无把握。莫觞清决定兼办织绸厂,当市场丝价跌落时,自己缫丝厂的生丝产品将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1917年,莫觞清与美商兰乐壁合资开设了美亚织绸厂。莫觞清负债经营管理,兰乐壁负责生产技术。不幸的是,这一年国际生丝市场价格跌落,莫觞清丝厂的原料和成品大量抵押在银行和钱庄里。由于亏损太大,他不得不把厂房和机器设备出售以抵偿债务,第一个美亚织绸厂还没营业就关门了。
莫觞清并未死心。1920年,他与天生锦绸庄合作,再度在上海马浪路(今马当路)开设美亚织绸厂,购置了12台织机。这一次,他接受教训,积极延揽技术管理人才,把留美归来的蔡声白招进厂。蔡声白既熟悉生产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莫觞清不但请他担任美亚织绸厂的经理,还把女儿莫怀珠嫁给他。
时装表演拍成影片
蔡声白年纪轻轻就能够建立起“丝绸王国”,这并非偶然。
据《蔡声白先生传略》记载,1911年,蔡声白自湖州中学堂毕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中等科,被幸运地选拔为赴美留学幼童。
1914年8月,蔡声白等11名幼年生被分别送到3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先完成高中学业。第二年7月,蔡声白考入利哈伊大学(即Lehigh University,另有说法认为,蔡声白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专攻矿冶工程。1919年,蔡声白顺利毕业回国。
蔡声白执掌美亚织绸厂后,立即着手招聘人才、革新管理。当时美亚厂只有12台织绸机,且陈旧落后,他立即向美国订购了各种新式丝车,添置了40余台美国织绸机和40台日本提花织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使美亚成为第一个采用电机织绸的工厂。
新式机器与产品设计同步升级,可生产出其他同业无法模仿的产品。
“革新”后的美亚厂陆续生产出品质优良、价格适中的华丝葛、印度绸、双绉、乔其纱等一批时新绸缎,美亚厂一时名声大振。其中,华丝葛畅销全国大城市,薄绸和华坊单绉等远销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
蔡声白不惜重金招揽新式机器所需要的技术专家和机织、染练能手。
同时,他在工厂强力推行科学管理,取消同业中普遍使用的工头制,设立职能部门,定岗、定责,对生产流程及干部职员进行全部监控。但也不忽视人性化的因素。
1926年设立了惠工处,专门负责职工生活。除为职工提供良好的食堂、宿舍等设施外,还设立卫生部、夜校部、俱乐部、储蓄部。
创办《美亚期刊》,供职员与工人交流管理与技术经验,公布厂务动态消息。
在产品销售渠道上,他改变了依赖其他绸庄的做法,避开中间环节,自设美亚兴绸庄,专销美亚产品。
通过留美同学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的帮助,创立国家首家保税工厂性质的“关栈制造厂”,豁免了进出口关税。产品的出口成本随之降低,一举扭转外销颓势,并把过去被日本挤出的南洋市场,重新夺了回来。
1924年,蔡声白参股,美亚厂由莫、蔡合伙经营。这一年,蔡声白又盘入闸北交通路的天华绸厂,开设了美亚织绸二厂。随后,蔡声白又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先后开设出多家分厂。
至1933年2月,美亚织绸厂改组为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美亚一厂至十厂等10家织绸厂,以及若干家绸庄、织物试验所、员工培训所、质量检验所等多达20家分公司或分支机构,织绸机1200余台,资本总额达法币280万元,职工3000余人,成为丝织全能和产销联营,融培训、织造、设计、印染整理和质量检验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其规模在全国丝绸行业中首屈一指。
杨敏德谈到外祖父时称,最让她感佩的是,蔡声白超前的营销策略,远超过同时代国内其他企业家。
蔡声白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大做广告宣传。他最拿手的营销手段就是时装表演。除了组建时装表演队,他还将时装表演拍成影片,不仅在国内放映,还到南洋各地巡回放映,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首倡“商业承兑汇票”
蔡声白超前的经营思想还包括资本运作方面。
由于丝织厂的原材料价格昂贵,需要大笔资金周转,金融调度一向是各丝织厂最棘手之事,蔡声白却能独辟蹊径,通过留美同学、时任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的关系,以美亚织绸厂全部机械设备、原料和成品向中国银行抵押,由中行派两个管理员常驻美亚厂进行“监督”,从而取得可以长期透支100万元的权利,这在当时的厂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蔡声白还在国内首倡欧美国家的“商业承兑汇票”。1933年,蔡声白为了扩大销售,倡议由售货人出票,购货人定期承兑,售方持此票可向银行“贴现”。
离沪赴港避战火
可惜好景不长,接踵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战争与时局的变迁。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美亚刚建不久的“关栈制造厂”毁于炮火。为保存实力,蔡声白将租界内的四、九两厂留沪,其余工厂分迁(湖北)汉口、(四川)重庆、(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又在上海、香港、重庆、汉口、天津分设华东、华南、华西、华中、华北五个管理处,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艰难地度过了抗战时期。
1946年,蔡声白离沪去香港,遥控指挥其属下单位,并将资金大量抽调境外,同年分别在(美国)纽约、(泰国)曼谷成立分公司和发行所,1948年在阿根廷设利亚实业公司,在香港设立美亚总管理处国外分处。
“蔡声白是最早一批具有企业全球化思想,而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史所杨鼎新教授表示。
1977年,蔡声白于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