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第一次把阳历“1月1日”当元旦是1912年

所谓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在历法上叫做一年。一年是365天。为了计算方便,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但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转,并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一年的起始和终结是人规定的,各种历法并不一样。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

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儒略-凯撒平年365天,4年一闰,闰年366天。一年12个月,单月大,即31天,双月小,即30天。儒略-凯撒死后,他的侄子奥古斯都继承了罗马皇位。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下令把自己出生的那个月,即8月叫做“奥古斯都月”,并且从2月里抽出一天放进8月里,使8月变成大月。因此,2月变成平年28天,闰年29天。同时,他又把9月份以后每个月的大小顺序颠倒过来,变成单月小,双月大了。这样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国是从1912年1月1日开始采用这种阳历的,当时称它为“西历”。在这以前的2000多年间,我国一直是以夏正建寅为元旦的。所谓“建寅”,就是北斗星柄指向寅月的位置,大约出现于现在的阳历2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